- 唐代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研究
- 王书艳
- 6103字
- 2025-04-24 20:29:46
引言
自20世纪2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摆脱宋明以来点评式的感悟审美,逐步走向系统的理论研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陈寅恪、程千帆、傅璇琮等先生的开创下,唐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开始普遍为学者所接受,催生了一大批跨学科研究的硕果,如政治与文学、宗教与文学、科举与文学、地域家族与文学、交通与文学、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学等,成为学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唐代园林与文学,即是上述学术背景下产生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但和此时方兴未艾的其他学科与唐代文学的交叉研究相比,唐代园林与文学的研究尚不成熟,亦未形成热点,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都有待深入。关于这一课题,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关唐代园林的研究。唐代园林研究,并非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早在宋代李格非就对洛阳地区的名园进行了辑录考证,形成《洛阳名园记》。同为园林编集的还有明代王世贞的《古今名园墅编》,这是园林文献整理的滥觞,可惜自王世贞之后,明清两代再无承继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步入新的阶段,唐代园林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首先,关于唐代园林的辑录与考证。《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陈植)、《园综》(陈从周)与《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对历代园林文献搜集、整理,收录唐代园林诗文68篇,以园记为主,然对诗歌多有遗漏。同时,李浩先生在1996年出版的《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下篇按照唐代之州、道进行编排,考证了唐代私家园林的地理方位、园主及工匠姓名,并对一些历史存留问题进行了考辨。吴宏岐于2001年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上发表了一篇《唐代园林别业考补》,对唐代园林别业的地理考证作了补充。之后李浩先生又在2005年出版了《唐代园林别业考录》,对《唐代园林别业考论》的园林别业辑考作了补充,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对唐代园林别业进行了广泛辑录,可谓一部辑录、考证唐代园林的专门论著。这种辑考式的研究以实证的方法反映了唐代园林别业的分布情况与发展态势,为唐代园林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其次,冈大路、周维权、汪菊渊、张家骥、安怀起、陈植、王毅、金学智等人从园林史、园林文化、园林美学等方面涉及唐代园林研究。最早成书的是日本人冈大路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宫苑园林史考》,1988年出版中文译本,其中对唐代长安的宫殿、苑园、胜地、园池以及洛阳的苑园进行了考证,并就其对日本的影响作了论述。此外,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汪菊渊的《中国古代园林史》、张家骥的《中国造园史》、陈植的《中国造园史》,部分地涉及唐代园林的史料。王毅在1990年出版《园林与中国文化》(2004年再版更名为《中国园林文化史》),从文化角度对园林的发展进行深入论述,特别是从唐宋文化转型的角度论述中唐园林的发展,进而肯定中唐园林对整个中国古典园林典型特征形成的奠基作用,可谓中国园林文化研究的重要力作。然而,该书强烈的历史决定论色彩使该书对明清园林的发展评价过低,对造园进程中的复杂现象与变化略缺深入审视。关于唐代园林的美学研究,吴功正《唐代美学史》在第七编中论述了唐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及唐代园林的美学特征和美学史地位。此外,金学智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园林美学》,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园林的发展、物质建构、精神建构、意境生成、品赏心理,论述了中国的园林文化与园林艺术,其中部分涉及了唐代园林的艺术审美,资料丰富,值得借鉴。
二是有关园林与文学的关联性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唐代园林与文学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侯乃慧、李浩和林继中先生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先后出版《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唐诗与庄园文化》。《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上篇对唐代园林别业的历史面貌、景象构成、意境创造,及其与文学创作、文人隐逸、士林风尚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整体观照了唐代园林别业与文人、文学的发展概况。台湾学者侯乃慧在《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中,以详尽的材料和细腻的笔法论述了唐代文人丰富多样的园林生活,并因此涉及了一些文人园林的建构情况,资料详尽、论述缜密。林继中的《唐诗与庄园文化》从文人心态、诗歌创作和美学意蕴三个层面展开对唐诗与庄园文化各种关联的探讨,展示了庄园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唐代文人的影响。
同时,美国学者宇文所安从“他者”眼光观照中国文学,提出“私人领域”概念,并以此观照唐代文人的园林别业,为唐代园林文学的研究开创了一片独特的天地。《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中《诠释》和《机智与私人生活》两篇文章可谓其思想论点的精华。稍后于1997年、1998年发表《唐代别业诗的形成》上下两篇,以流畅的语言论述了别业诗形成的过程,并且对唐初的贵族官僚及公主庄园进行了论述,开创了唐代园林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从1991年到1997年,唐代园林与文学的研究可谓开了个漂亮的彩头,但1997年后的十年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却显冷清,除了几位重要园林诗人研究的单篇论文外,没有出现一部专著或博士论文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推进探究。为此,李浩先生于2007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微型自然、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一文,提出当前的唐代文学研究应当引进“园林诗”“园林散文”的概念,对唐代园林与文学研究振臂呼吁,以期引起学界关注。随后于201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由本人执笔发表了《被遮蔽的幽境:唐代园林诗概说》一文,对学界习以为常的诗歌类型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的划分提出异议,明确提出了“园林诗”。这些成果拓展了唐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且对一些传统文学观念提出了质疑,推进了唐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这期间产生了一批硕士论文,从地域、经济、空间、景观等方面考察唐代园林文学。如陈冠良的《唐代洛阳园林与文学》(西北大学,2009年)、马玉的《唐代长安园林与唐诗》(西北大学,2010年)、魏丹的《唐代江南地区园林与文学》(西北大学,2010年)从地理区域角度进行研究;李青的《唐代楼阁题咏诗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张现的《〈全唐诗〉中的山石意象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张玲的《唐亭的文化透视》(西北大学,2009年)、本人的《唐代园林诗中的“窗”》(西北大学,2009年)从园林景观构成角度研究;房本文的《唐代园林经济与文人生活》(西北大学,2010年)从园林经济角度进行研究;丁垚的《隋唐园林研究——园林场所和园林活动》(天津大学,2003年)将园林作为一个空间场所研究唐代文人的园林活动。这些研究着重于园林的某一方面,进行细致探究,然专题分类终难以展现唐代园林与文学的深层次联系。
单篇论文主要集中于重要园林诗人的个案研究上,诸如王维的辋川别业与辋川诗,白居易的构园思想、原则、园林文学创作,以及柳宗元的构园思想、园林散文。关于王维的辋川别业与辋川诗的研究因王维研究已颇显成熟,主要有翁有志的《王维辋川别业的人文意境及其美学特征》(《建筑与文化》2009年第12期)、李志红的《王维辋川别业的园林意境》(《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岳毅平的《王维的辋川别业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6期),从园林文化角度对辋川进行分析论述。关于白居易园林的研究主要有岳毅平的《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白居易的园林艺术法则初论》(《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以及李志红的《〈草堂记〉与白居易的园林意象》(《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从园林建构的角度分析白居易的构园思想、原则与审美,拓展了学界对白居易的研究。关于柳宗元的园林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园记上,祁志祥的《柳宗元园记创作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与《柳宗元园记创作刍议》(《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不仅分析了柳宗元的构园思想与审美原则,而且从文学艺术角度分析了园记作品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除了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这些园林诗人的研究外,学界对其他文人的园林文学也有所研究,发表于2005年《文学遗产》的《论李德裕的平泉诗》,以李德裕的平泉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探讨李德裕的政治道路及其心态。这些个案研究拓宽了作家作品的研究范围,也使作家作品的研究更加全面成熟,除此之外,唐代文人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个案有待研究。
2007年以后,除了硕士论文与单篇论文外,出现了两部论著。一是杨晓山的《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通过精彩纷呈的园林诗歌细读,匠心独运地考察了中唐至北宋期间的士人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私人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为我们展现了这个独特的文人空间如何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结构中受到挤压并开始变形,观点新颖、思路独特、视角别致。但论述主要集中于白居易,对其他诗人偶一涉及,终难以反映整个唐代园林与文学创作的情况。另一部是徐志华的《唐代园林诗述略》,对唐代园林诗歌条分缕析,但仅停留在赏析层面,缺乏理论探究。
唐代园林与文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可待深入之处。首先是唐代园林文学包括园林诗与园林散文的类型划分问题。唐代园林处在山水、田园融合发展的转型时期,加之此时山水田园文学研究较为成熟,这使园林文学一直淹没在山水田园文学中,长期被遮蔽。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唐代园林与文学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厘定园林文学。其次,理论探究亟须深入。鉴于唐代园林文学葆有的丰富魅力与目前专题研究成果有待深入形成的反差,当今学界应怀有更高远的学术目标。学界应该从“破”和“立”两方面入手:一面破除“酒神魔咒”,转变已有的类型文学划分的固定模式,一面建构唐代园林文学的话语体系,推进理论探究。最后,研究路径亟待转换。目前的唐代园林与文学研究呈现两种态势,要么发掘单个文本和作家,进行细读和钩沉;要么研究者就自己所在领域,进行某一方面的关联研究。如此,唐代文人置身园林中的生活情境以及与园林相关的构建、吟咏活动难以整体呈现,这些活动对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文的影响也难以细化与深入,并进而导致园林书写对唐代士人文学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对整个唐代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被忽视。实际上,政治环境与生活环境都有可能影响到文人的观念及其创作,当这种影响以群体性展现出来的时候就构成了整个时代文学风貌的转变。应尝试从生活环境的变化出发,厘清唐代的园林文学创作景观,并进而将其置于整个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对文学观念及创作理论进行动态观照。
鉴于此,本书从唐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入手,考察唐代文人自然观的嬗变及其园林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进而从园林营造、宴集及题咏活动三个方面展开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的具体研究,呈现唐代的园林文学景观,最后将其置于整个唐代文学的宏观视野中,考察园林书写对文学观念及创作理论的影响,推进理论探究,这可能会为当前唐代园林与文学的研究探寻出新的路径。
以上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思路决定了本书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围绕唐代园林的发展状况展开。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真实展现唐代园林的历史发展状况,并由此展现唐代文人自然观的嬗变及其园林意识的兴起,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便是以园林为描写内容的作品大量出现,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园林色彩,与山水、田园文学多有不同。其次,在提出园林文学之后,选取与园林有关的文人活动进一步研究园林与文学的关系。分别从园林营造、园林宴集、园林题咏三个方面入手,考察园林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包括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方式、文学形式及文学风格等。最后,将园林书写置于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宏大背景中,结合当时的文学观念及创作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唐代文学除了具有传统的政教功用外,还具有吟咏性情、交际娱乐等功用,而这些功用在唐后期越发强化突出,这其实与园林的普遍发展不无关系;唐代意象及境界理论的形成,也与园林及园林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唐代园林在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对唐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推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园林”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至今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或者一致的界定。面对这种伴随历史而来的不确定性,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来对园林下定义,这就造成了园林概念的多样化与不确定性,从这些不确定性中可以看到园林其实有着一定的历史时代性,不同时代对园林的界定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以历史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而不是一味地下定义。因此,对于本书而言,则针对唐代社会语境对园林这一历史概念进行具体分析,不打算对其进行预先设定式的概念界定,而是对本书的研究范围作一说明。
第一,属于唐代文人自己的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在此主要与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相区别,可以说,唐人的私家园林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关于唐人的私家园林,在唐时有着不同的称谓,李浩在《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中提到有“园林”“林园”“别业”“别墅”“别馆”“山池”“山亭”“山斋”“闲居”“林亭”“林馆”“园亭”“池亭”“草堂”“茅茨”等达三十种之多,这些是本书重点考察对象。除了这些具有明确称谓的私家园林外,唐诗中还有一些称谓如“山舍”,或者称为“居”“庄”“宅”的,结合内容则可以看出同样具有园林性质,这些诗文同样是本书关注的对象。
第二,唐人参与建构的衙署园林。衙署园林在所属性质上不属于文人私有,但是唐代很多文人到地方上任职,会对自己所在的衙署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建与装饰。白居易在杭州与苏州做官时对衙署便有过一定的园林化建构,并且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一部分即是对官衙园林的吟咏,韦应物写园林的诗歌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以郡斋园林为创作对象。士夫文人在衙署中建构小园林或者对原有的园林进行修造也是常有之事,一来美化环境,二来修身养性,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很多地方衙署虽然在所有权上不属于文人,但文人对衙署园林的建构与处理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的,融合了诗人自己的心性与情感。因此,文人参与建构的地方衙署园林也是本书关注的对象。
第三,唐人参与建构的郊外名胜之地。唐代文人在地方担任官职,除了对所在衙署进行园林建构外,还常常游于郊外,在山水俱美之地进行人工建构,作为文人士夫的宴游之地与市民百姓的游乐之所。这种郊外名胜之地的建构在性质上属于公共园林的范畴,但因建构主体是一些文人士夫,在审美趣味上体现更多的还是文人雅士的情调。加之,唐代社会中地方官员的政绩考评也与郊外形胜之地的开创相联系,这就推动了唐代文人对形胜之地的开垦发掘与园林建构,这便是柳宗元在诗文中反复歌咏的“游观为政”思想。可以说,唐代文人的这种思想促进了文人对郊野园林的建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公共园林具有了浓厚的文人情调与审美情趣,与唐人的私家园林在审美上趋于一致,因此,这一部分公共园林也是本书考察的范围。
此外,唐代园林的兴盛与皇家宫苑、寺观园林也密不可分,这在唐代诗文中也有部分体现。特别是初盛唐时期的应制诗创作就集中于当时的皇室苑园,但随着文学的发展以及中下层文人的兴起,园林逐步由皇家宫苑向地方宅园迁移,私家园林与地方衙署园林越来越趋于兴盛,私家园林、地方衙署园林、形胜之地的园林又或者是皇家宫苑、寺观园林之间实存在互相影响又此消彼长的复杂联系,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因此,为了全面展现唐代园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部分皇家苑园与寺观园林也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