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黄河鲤鱼
鲤鱼,因其鳞有十字纹理而得名。它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珍贵鱼类,自古以来即有“鲤为鱼王”之美誉。在我国,鲤鱼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大家族,共有成员20多个,其中以黄河鲤鱼最为著名,它与松江鲈鱼、太湖银鱼和长江鲥鱼并称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黄河鲤鱼之所以享誉古今,美名远扬,缘于三个重要因素:美、高、富。
鲤鱼之美,美于其色,美于其形,美于其味。首先,黄河鲤鱼又被称为赤鲤、黄鲤,鳞翅金黄,闪闪发光,鱼尾赤红,鲜艳秀美,宛如华贵少妇披一件华美的外衣,艳丽夺目,光彩照人。这种金赤相合的体色,在淡水鱼中是极为罕见的。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在带来了丰富营养成分的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生存环境,从而成就了黄河鲤鱼瑰丽迷人的体色。其次,黄河鲤鱼不仅颜色艳丽,而且体态丰腴,体形健美,身材修长,婀娜多姿。这位衣着华丽的华贵少妇,竟然天生拥有一副好身材,真是令人羡慕。若将黄河鲤鱼誉为“美人鱼”,它应当之无愧,实至名归。最后,黄河鲤鱼肉质肥厚、细嫩,味道纯正、鲜美,肥美甲天下,故民间素有“无鲤不成席”之说。
鲤鱼之高,高于价值。首先,黄河鲤鱼是一种高蛋白食物,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等)和大量元素(如钙、镁、磷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次,黄河鲤鱼还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据《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代经典医书所述,黄河鲤鱼是入药的上佳补品,有养肝补肾之功能,有开胃健脾、利小便、消水肿、去寒气、下乳汁之功效,对中耳炎、赤眼病、孕妇浮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
正因于此,鲤鱼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名贵佳肴,深受人们的喜爱。关于鲤鱼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其中有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在古代文献中,“河”专指黄河,“河之鲤”当然指的是黄河鲤鱼。在汉代,也有许多赞美鲤鱼的诗文,如“就我求珍肴,金盘烩利于鲤鱼”(东汉·辛延年:《羽林郎》)。南梁时,著名医学家陶弘景称鲤鱼“为食品上味”。隋朝时,鲤鱼更是被列为“水陆八珍”之一,与熊掌、豹胎相媲美。作为一种备受青睐的佳味珍肴,鲤鱼在高档宴席中非但不能缺少,而且一直被当作一道最硬的菜,承担压轴的重任。
在中国诸大菜系中,鲁菜向来名列榜首,名冠天下。而在鲁菜之中,有一道菜历来被尊为山东名菜之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糖醋黄河鲤鱼”。这道名菜最早始于济南市的黄河重镇洛口镇,烹饪时所用的原料正是来自洛口以北的黄河深水处的鲜活鲤鱼。烹饪时,先将鱼身割上刀纹,外裹芡糊,下油炸后,头尾翘起,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浇在鱼身之上。于是,一道精美的菜肴新鲜出炉。此菜色泽深红,香味扑鼻,外脆里嫩,酸甜可口,实乃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
鲤鱼之富,富于文化。人们之所以对鲤鱼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它那动人的姿色和可口的美味,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中华民族是最具鲤鱼情结的民族。自大禹治水开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逐渐将自己神圣的信仰、丰富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注入鲤鱼的身上,形成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中华鲤鱼文化,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饱尝河患洪灾的古人眼中,鲤鱼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圣鱼,由于鲤鱼的外形(尤其是鳞片)酷似神龙,由于鲤鱼能够在惊涛骇浪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因此,鲤鱼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龙的化身,并被作为一种神圣的图腾,为人们顶礼膜拜。这种原始的崇鲤文化在日常生活、古典文学以及神话传说中均有反映。在多处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如半坡遗址)出土的彩色陶器上,都绘刻着鱼状花纹。在民间的祈雨仪式等祭祀活动中,鲤鱼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贡品。在中国许多古代文献、诗词歌赋(如《诗经》《吕氏春秋》等)中,鲤鱼被赞为“鳞介之主”“诸鱼之长”,拥有神变化龙、呼风唤雨的本领。另外,民间还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琴高乘鲤渡海”等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在表达了人们的崇鲤信仰之余,也饱含了人们希望奋发向上、飞黄腾达、立地富贵乃至长生登仙的美好期盼。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作极为贵重的礼品相互馈赠,一是因为鲤鱼是上等美味,二是因为鲤鱼繁殖力强,生长迅速,是人丁众多、家族兴旺的象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孔子与其妻亓官氏生下一子。是年,年仅20岁的孔子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仓库管理员。不过,他的才华已崭露头角,并得到当时的鲁国国君昭公的赏识。于是,这位初为人父的普通小吏收到了一份来自国君的厚礼——一条肥硕的大鲤鱼和一份美好的祝愿——子孙满堂。孔子为之深受感动,“嘉以为瑞”,并当即给儿子起了一个好名字——孔鲤(字伯鱼)。有趣的是,孔子之后,竟是七世单传,直到第八世才开始繁衍,宗支逐渐旺盛。
在鲤鱼所负载的人类情感中,最浪漫的当是鲤鱼传情。鲤鱼和鸿雁一起,作为书信大使,传递着人世间的友情、爱情。在古时,人们将书信写在绢帛上,然后将其装在鲤鱼腹内,送给亲朋好友或心仪之人。这种送信方法的确是有些罗曼蒂克,可是以生鱼做信封,问题也是很多的,比如成本昂贵、腥味十足,而且信封不能保鲜。后来,人们对信封进行了改良,改用两块木板拼成鲤鱼之状作藏书之函,来传递彼此的情谊。“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即绢帛)书”,东汉蔡邕的这首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正是对古代“鱼传尺素”传统的生动写照。
由于“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有富裕、富贵之寓意,再加之上述文化内涵,鲤鱼因此成为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吉祥物之一。在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器皿描绘等民间传统艺术中,鲤鱼形象随处可见。“年年有余”“吉庆有余”“娃娃抱鱼”“富贵有余”“双鱼戏水”“鱼跃龙门”等民间吉祥纹图,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作为鲤鱼的典型代表,黄河鲤鱼以其优美的身姿、高贵的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中华黄河文化、中华鲤鱼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永恒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