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经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 中国古代的地理气候环境

远在七八千年之前,中国先民就在黄河流域种植了粟子,在长江流域种植了水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工具简单原始,农业耕作只能限于土质松软的冲积平原地区。因而,中国人口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黄河流域。

吴申元先生说:“自上古至春秋时代,中国人口集中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人口极少。”华夏民族最初相对集中地生活在黄河流域,面对相当严峻的自然生存环境的挑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将文明的起源归结为环境与人的“挑战”与“应战”,这是两个条件的一种特定结合:从环境条件而言,它对人的生存并不太有利,从而构成对人的生存的“挑战”;而从人的条件而言,一个社会集体能发挥其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作克服环境困难的“应战”。有了这种互相交替的“挑战”与“应战”,才能发展成为文明社会。汤因比分析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说:

如果我们再研究一下黄河下游的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我们发现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人们把它变成古代中国文明摇篮地方的这一片原野,除了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之外,还有更大得多的气候上的灾难,它不断地在夏季的酷热和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

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摇篮,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中华文明之所以在这里诞生,并形成其自己的特点,就在于这里的艰苦环境向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提出了挑战,而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为了生活而顽强斗争,回应了环境的挑战,从而也创造了文明。

关于黄河流域的环境条件,中国现代有位著名气象学家名叫竺可祯,他在研究黄河流域的气候灾难后,得出结论说:

据中国历史上所载,自公元初以至19世纪,其间在华北境内发生之旱灾980次,水灾650 次,此皆历史上著名之天灾也。…… 世界上人口稠密之区并无一地,其雨量变化性之大有如华北者。此外人之所以称中国为灾荒国也。

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工具简单原始,只适合在冲积平原上耕作。从土壤条件而言,应该说黄河流域是有其优越性的,这是黄河流域人口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气候条件而言,其变化性就太大了,以至水灾、旱灾频仍,而水灾、旱灾就一般性而言,都不是局部性的。这种情况就需要动员社会集体的力量灌溉抗旱、筑堤防洪。

华夏民族为了生存而应对大自然的挑战,变得聪明而富有智慧。苏轼曾说:“凡人智生于忧患,而愚生于安佚。”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民族而言,都是真理。华夏民族在与常年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养成了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这些上古以来的历史,回答了“我们是谁”的问题:中华民族是从“忧患”中淬炼出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正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