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下西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李新烽 曹放主编
- 1166字
- 2025-04-28 11:50:21
主编简介
李新烽,1960年9月生,陕西渭南人。管理学博士,二级研究员,作家,摄影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亚非洲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非洲学刊》《西亚非洲》主编。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
1981年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两次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获法学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公派留学英国,获威尔士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87—1995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和国际合作局工作。1995—2008年在人民日报社当编辑,其间任常驻非洲记者8年,足迹遍布非洲大陆,是采写肯尼亚帕泰岛郑和使团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夏瑞馥(拉利·姆瓦玛卡·沙里夫)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也是索马里内战爆发以来,进入该国采访报道的首位东方记者。2006年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七届“博士服务团”,挂职湖南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同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2014—2017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出版《非洲踏寻郑和路》(修订本)中英文版、《非凡洲游》两部专著和智库报告《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新成就、新机遇、新愿景》《非洲华侨华人报告》《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湘西篇》(中英文版)等十多部合著,主编《郑和与非洲》《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温家宝总理为《非洲踏寻郑和路》题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世界行;风一更,雪一更,心怀天下事。”作品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六届和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和2016年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和2019年优秀国家智库报告奖、外交部2013年和2016年中非联合交流计划研究课题优秀奖,以及中国国际新闻奖、冰心散文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华侨文学奖等十余种全国性奖项。
曹放,1963年出生,现任厦门市海沧区政协主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曾任江西省峡江县副县长,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厦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从1982年起,多篇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文学影视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读者》《报刊文摘》《青年文摘》、中央电视台等期刊、媒体发表刊播。多篇 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其中,《试论当代青年的危机意识》获中宣部1989年“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报告文学《一个全国政协委员与女死囚犯》获共青团中央1993年全国青年报刊优秀作品一等奖,《试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要求》获中央统战部1995年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主创的电视纪录片《海洋赤子周起元》在央视播出后获中国电视学会2018年全国纪录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