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与文学:比较意义上的中西方文学观
- 张奎志 亓元
- 3371字
- 2025-04-28 18:03:47
第一节 “体验”概念的含义
文学批评中的“体验”和通常所说的“体验生活”中的“体验”不同。通常文学创作中所说的“体验生活”,其“体验”往往是指一种有意识的、外在的、自觉的感知行为,它是指作家或诗人为了对某种生活有一个了解,而自觉地、有意识地去感受某一种生活,或自觉地、有意识地接触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这时所说的“体验”就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其中形式的东西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成分。而且由于此一种对生活的“体验”较多地看重了形式的、感觉的方面,从而所“体验”到的也就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由这种“体验”所反映出来的认知也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形式的、脸谱式的、漫画式的,而没有能够达到对生活内在的、本质的、全面的把握。本书中所说的“体验”更多的是注重经历、经验、亲历,“体验”是在一定的经历、亲历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经历、经验和亲历,也就不可能生成“体验”。从西方“体验”一词的来源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根据利特尔主编的《哲学史料辞典》中的解释: “体验和体验活动(Das Erleben)只是在19世纪中叶才广泛获得了哲学术语的地位,并随之发展成为认识论的基本概念。”[1]“体验”(Erleben)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它最早出现在神秘主义的文献中,其基本意思是“由生命—生活(Das Leben)获得,并且保留在生命—生活中”。“体验”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W.T.克鲁格1838 年编辑的第3 版《当代文学和哲学史百科辞典》中:“体验意味着人们亲身体验(感觉、意想、记忆、作用和要求)的一切。因此,这些体验乃是真正经验的基础。”[2]
西方早期的“体验”一词,是在人物传记中使用的。人物传记主要是记载主人公的生平经历。“传记的本质,尤其是19世纪艺术家和文学家传记的本质就是,从他们的生活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作品”。[3]这也就是说,传记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要从作家的生活经历出发,去体验和理解他们的作品。“体验”一词进入日常生活后,也保持着在传记文学中相同的意义。
那么,“体验”一词的本义是什么呢?“体验”是在“经历”一词的基础上构造而成,和“经历”有着相近或相近的意思。在德文的原文中,“体验”一词是“Erlebnis”,这一词源于“Erleben”。“Erleben”一词的本义是指“经验”“经受”“经历”等。既然“体验”在“经历”一词基础构造而成的,它也自然包含着“经历”一词所具有意思。那么“经历”的本义是什么呢?伽达默尔解释说:“经历首先指 ‘发生的事情还继续生存着’(noch am leben sein,wenn etwas geschieht)。由此出发,‘经历’ 一词就具有一种用以把握某种实在东西的 ‘直接性的特征’ ——这是与那种人们认为也知道、但缺乏由自身体验而来的证实的东西相反,因为后一种人们知道的东西或者是从他人那里获得,或者是来自道听途说,或者是推导、猜测或想象出来的。所经历的东西始终是自我经历的东西。”[4]
从这一点来看,“经历”一词强调直接性,这也就是说,在“经历”中,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都是在自我的直接感受和亲身经历中展开和进行的。正是这种直接的接触和亲身经历中,才把握到了更为实在性的东西。
由于“体验”一词是在“经历”的基础上构成的,因此,它也同样具有直接性和亲历性特点。对此,伽达默尔解释说:“对 ‘体验’ 一词的构造是以两个方面意义为根据的:一方面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先于所有解释、处理或传达而存在,并且只是为解释提供线索、为创作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是由直接性中获得的收获,即直接性留存下来的结果。”[5]可见,“体验”概念的最核心要素就是亲身经历过。没有经历过,就不可能谈得到有“体验”,正如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就不可能说有对恋爱的体验。这是“体验”概念的第一层意义;但仅仅亲身经历过,还不能称得上有“体验”。当说一个人有“体验”时,一定是对某一事、一物有深切的感受和理解,这不是仅仅简单的亲身经历过就得到的。不是所有谈过恋爱的人都有对爱情的体验,只有经历过刻骨铭心恋爱的人,才有对爱情的体验。所以,“体验”概念的第二层意义就是,要对经历过的某事、某物有着深切的感受。只有这两点都具备了,才能称得上“体验”。伽达默尔所说的“体验”就包含了“亲身经历”和“内在感悟”:“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6]
在西方,狄尔泰最直接、最明确地使用了“体验”概念,并且狄尔泰又从生命这一角度来解释“体验”。狄尔泰所说的“体验”是“体验”是和生命、生活共生的,是和生命、生活紧密联系着的。“我们通过体验和理解所领会的,是作为把人类包含于其中的脉络而存在的生命。”[7]这里所说的“体验”也就特指一种“生命体验”。“我把我们在其中检验生命和各种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由各种过程构成的脉络,称之为生命体验。”[8]这就是说,当我们说一个人在“体验”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说他在“体验”着生活、“体验”着生命。离开了人的生活和生命,就无法说一个人还在“体验”着。在狄尔泰之前,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体验”和生命之间的联系,他说:“每一个体验都是 ‘无限生命的一个要素’。”[9]而伽达默尔在详细考证了“体验”的语词史和概念史后也总结说:“由于体验本身是存在于生命整体里,因此生命整体目前也存在于体验之中。”[10]所以,“体验”就存在于对生命的“体验”中,并且对生命的“体验”又不仅只是停留在生命本身,而是从生命本身走向世界。狄尔泰就说:“我们是可以体验存在于生命和历史之间的各种联系的……人们通常所进行的尝试,就是通过这个世界来把握生命。但是,从对生命的解释出发走向这个世界和生命的唯一一条道路,仅仅存在于经验、理解过程和历史性的领悟之中。”[11]
中国早期没有作为合成词的“体验”,之前只有“忖度”“体”“验”等与“体验”意思相近的词。《诗经·小雅·巧言》中就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里的“忖度”是推测、揣度,就有体验、感受之意;《中庸》中有: “体群臣……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对于“体”字,朱熹《中庸集注》曰:“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12]这里的“体”就有体会、体悟、体察之意;《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中则提出:“圣人以身体之。”“以身体之”强调在认识活动中,要以全部感官去感受、体验、体味;元代张光祖《言行龟鉴》中则进一步发展了“以身体之”的说法:“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则提出不但要以全部感官,还要以心去感受、体验、体味。这些不同说法,尽管没有使用“体验”一词,但强调认识活动中要体验、体味的特点是明确的。明确提出了“体验”概念的是宋代的张载。张载在《正蒙》一书中几次用了“体验”一词,如“中国之儒者,抑不能深研而体验之”。中国古代所说的“体验”其含义是什么呢?这其中,朱熹对“体”和“体验”的解释具有代表性。据《朱子语类》中记载,有人问朱熹:“体”字“是将自家这身入那事物里面去体认否?曰:“然。犹云 ‘体群臣’ 也”[13]。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所说的“体”,就是“将自家这身入那事物里面去体认”。关于“体验”朱熹则说,“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14],“暗自讲量”就是说,在内心里暗暗地研习思量。因此,“体验”也就是在内心中反复体会、思量。朱熹在讲到读书要反复体会、思量时也常用“涵泳”“涵濡”“体察”“体认”“讽咏”“讽诵”“切己”“虚心”“熟读”“理会”等,这些不同的说法都与“体验”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当代关于“体验”的解释则多从体验与经验、经历、亲历的关系入手。认为,“体验”以经验为基础,是一种个性化了的经验。童庆炳先生就说:“经验一般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可以这样说,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15]《牛津词典》中对说“体验”的定义是:“对某种状况或条件的影响的有意识接受;对某个事件的影响的有意识接受;对某种状况或条件的主观看法;影响某人的某个事件;通过实际观察或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16]《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对“体验”的定义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17]从上述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体验”不仅指亲身经历、经验过,并且在这经历、经验中有了一种独特的感受,可以说,这是独特的、个性化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