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

长安 西安

西行考察,先从丰镐遗址开始,层层揭开古长安地名史。一行人前往长安区西南马王镇丰镐遗址陈列馆。陈列馆的车马坑侧面反映沣河岸边的西周王朝都城丰镐景象,并非古城遗址。

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将都城从岐周(今岐山)迁至丰邑(今马王镇)。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镐京。《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有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1]丰都、镐京合称“丰镐”。可惜,镐京连同它的国家盛极而衰。只因为西周第十三个帝王的气数渐尽。周幽王为博褒姒妩媚一笑,上演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还废除申后和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太子宜臼的外祖父申侯十分恼怒,联合缯邦、犬戎攻打镐京。周幽王下令再燃烽火,已无诸侯救援,慌忙逃往骊山。结果,犬戎大军追来,杀周幽王和褒姒的儿子。众诸侯拥立宜臼为帝,称周平王。周室宗族一部分贵族并不推戴周平王。宜臼只得于公元前770年东迁雒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北过渭河,是秦都咸阳城遗址。大秦帝国又是如何兴起与衰败的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时,牧马官秦襄公率兵救护有功,周平王借机封秦襄公为诸侯,把岐山西远赐予秦人。其实,这片土地已沦为各戎族的乐园。秦人与戎人争战不休,秦襄公战死。秦国直到挫伤劲敌义渠戎后,经商鞅变法,才称霸西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2]。秦孝公建咸阳城,次年由50千米外的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迁都于此。

咸有都、全之意。咸阳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秦国崛起后,与诸侯国争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纵火屠城。历经七世144年的秦都咸阳变成废墟。史载,项羽还火烧了咸阳外的阿房宫。“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熊熊大火烧了3个月,处处都有残砖焦土吧!阿房宫遗址就在不远处。眼前的地基规模宏大无比,正是后人批评秦始皇奢靡亡国的罪证之一。可是,考古专家从地下文化层找不到宫殿遗留的火痕,也没有发现金银器物和成片的残砖碎瓦。《史记》载:“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骊山。骊山事大毕……’复作阿房宫。”[3]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即位,阿房宫室堂未就,遂停工,将70万劳力调往秦始皇陵。不久,陈胜、吴广反,国乱。另外,西楚霸王项羽火烧咸阳宫及以西行宫为实,大火烧毁阿房宫前殿和堆放的木材,引燃上林苑大片树林,导致“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4]南宋程大昌著《雍录》载,阿房宫“未为屋,先为城。城成而人为呼名阿城也”。阿房宫意为傍城宫殿。阿房宫东北数千米为汉都长安城,再北数千米为秦都咸阳城。《史记》载:“长安,故咸阳也。”[5]《旧唐书·地理志》载:“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6]汉长安城址本是秦始皇之弟成蟜的封地。因成蟜号称“长安君”,当地称“长安乡”,为“长安”地名由来。

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攻下秦都咸阳,推翻秦朝后,被项羽封为汉王。随后,刘邦又与项羽争战数年。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亡。公元前202年二月,诸侯在氾水(今山东定陶)举荐汉王刘邦称帝,史称西汉。西汉暂时定都洛阳,新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始名“长安城”。2年后,长安城才成为大汉都城。在兴建长安城的2年期间,汉军还在阿房宫北侧秦朝兴乐宫旧址建筑长乐宫,又在秦朝离宫旧址营建未央宫,环绕长安城。

漫步未央宫遗址上,触摸秦砖汉瓦碎片,回想起流传的古经。脚下曾称章台宫,有过完璧归赵的典故。公元前283年,秦王没能从赵国使者蔺相如手里夺得和氏璧,还被蔺公戏说:“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7]曾经“完璧归赵”的秦时章台宫,汉朝时变成未央宫前殿。殿外章台街也是汉代长安城八街九陌中独具情调的风情一条街。

唐贞观七年(633),大唐王朝进入空前兴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陪父亲李渊欢聚前汉未央宫,行酒作乐。时有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岭南酋长冯智戴咏诗,好不逍遥。章台街也成为官民欢娱之地,灯红酒绿。曾经辉煌的章台宫、未央宫、章台街见证了秦、汉至唐朝代更替。大唐宫殿和街道终被明清西安城覆盖,只有大雁塔[8]、小雁塔[9]等砖石类建筑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长安城地标。繁花似锦的长安城化为尘埃,仅有大明宫、兴庆宫和天坛遗址等地下遗迹和北郊外汉长安城宫殿遗址,尚可隐现湮没的历史。

纵观长安城历史演变,“西周”称为“丰镐”,“西汉”初称“长安”。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改“长安城”为“常安城”,刘玄更始元年(23)恢复“长安”名称。东汉初平元年(190),董卓强迫献帝迁都长安城。隋朝在长安县置大兴城,唐朝恢复为长安城,成为都城。自唐玄宗把长安所在地雍州改为京兆府后,盛唐衰落,终唐以后不再为帝都。北宋至金,仍沿用京兆府称谓。元朝初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封地镇守,改为“安西路总管府”。1312年,元朝将“安西路”更名为“奉元路”,“总管府”称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三月,徐达派常遇春攻下奉元城,遂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为“西安”地名由来。四月,置陕西行省(治所西安)。西安府以钟楼一线为界,由咸宁县和长安县东、西分治。长安县东侧的咸宁县历史悠久,为唐天宝七载(748)将万年县更名,取万邦咸宁的美好愿望。1914年,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

历史上还先后出现三处“西安”地名。早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河西山丹至张掖的弱水边,北凉国主段业于398年秋修筑西安城,为最早的西安地名。北宋在天都山下茶马盐道上设置西安州城。无论哪一个西安城,都是丝路的重要节点,寓意安定西部或西部安宁。

明清以来,长安县成为西安府的附郭县,一直存在。2002年6月,撤销长安县,设立西安市长安区,长安地名保存下来。长安地名自秦国末年产生后,或以“乡”存在,或以“县城”为郡治、都城,长期以县名存在,历2000余年,韵味悠长。尤以汉唐长安城享誉中外,有人把长安、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长安寓意长治久安,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蕴含华夏人文情结。如今,长安区作为西安市文化区,共同承载厚重的历史和丝绸荣光,尊贵、正气、包容而和谐。


[1] 阮元校刻:《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本,第1134页。

[2]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203页。

[3]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268—269页。

[4]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5]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2637页。

[6]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1394页。

[7]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2441页。

[8]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

[9]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