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瑞霁中医肾病临证经验
- 柴瑞霁
- 4858字
- 2025-04-29 20:00:30
一、糖尿病及其“反跳”的治疗经验
(一)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其病程较长,有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也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出现。
一般来说,“三多一少”是消渴病初起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随着治疗过程与病情发展,消渴的典型症状不再明显,或以单一的症状出现在不同的疾病阶段。
需要说明,消渴在《内经》里是一个宽泛的病症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又不与之等同。而且,《内经》没有根据症状分为“三消说”或“阶段说”,对此,《金匮要略》和《诸病源候论》可以佐证。所以,中医治疗本病,突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特色。这里所说的中医辨病,针对的是“消渴”病的疾病规律;辨证则是辨别“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二)治疗糖尿病经验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就共性认识来看,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热结,化燥灼津。其中,阴虚有肺胃阴虚与肺肾阴虚的不同;热结有无形热炽与有形热结的区别。具体而言,即有肺胃阴虚、肝肾阴虚,胃热炽盛、胃肠热结的区别与侧重。
1.基本治法
根据以上基本病机,辨证施治如下:
肺胃阴虚:方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熟地黄、生地黄、天冬、麦冬、枇杷叶、黄芩、石斛、枳壳、茵陈、甘草)。
肝肾阴虚:方用《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合《杂病源流犀烛》生地黄饮子(人参、黄芪、生地、熟地、金石斛、天冬、麦冬、枳壳、枇杷叶、泽泻、甘草)。
胃肠燥热:《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人参、粳米、炙甘草),或《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
胃肠热结:方用《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
2.权变心法
任何疾病都有其特殊性,消渴病亦不例外。所谓的“权变”,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作出一些针对性的用药考虑,或特殊的临床兼顾,增强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上述的基本治法,以及选用的常用方剂,针对的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突出了“相辅相成”的配伍用药;而权变心法则是在以上治疗中,侧重于“相反相成”的配伍用药,或增加一些作用明显的特殊“药对”。因为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病程较长,用药多以养阴清热为主,其中甘寒或苦寒之品,质地滋腻,柔润重浊,多属凝滞之“静药”,最易困遏脾胃,阻滞运化;且使用日久,又易损伤脾肾阳气,不仅影响化生阴津的治疗效果,还会加重病情,使原本的病机更为复杂,或引发其他并发病症。所以,中医在养阴清热方中,往往配伍与其病机相反的辛燥温热的“动药”,形成“动静结合,润燥制宜”的配伍用药,达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在基本治法用药的同时,根据相关方剂,酌情加用以下10 组“对药”:
(1)麦冬与半夏:
麦冬甘寒,具有养阴润肺、生津益胃、清心除烦、滋液润肠作用,常用于消渴病肺胃阴虚的相关病症。半夏辛温而燥,佐以麦冬相反相成,而有开胃行津、防腻滞中之功,是消渴病“静动结合”最常使用的一组“对药”。
(2)玄参与苍术:
玄参,又称元参,甘苦咸寒,具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作用,常用于热病伤阴或温毒发斑等症。苍术辛苦性温,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之功。近代中医大家施今墨先生,总结出玄参与苍术配伍降低血糖,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认为“苍术突出一个燥字,玄参侧重一个润字,二药配伍,以玄参之润制苍术之燥,又以苍术之温燥制玄参之滞腻……降低血糖甚妙”(《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二者是消渴病“润燥结合”最常使用的一组“对药”。
(3)熟地与细辛:
熟地甘微温,补血滋阴,填精益髓,可用于消渴病以肝肾阴虚为主的阶段治疗。但因药性重浊黏腻,易腻膈碍胃,且其补血滋阴,缺乏灵动。故配用少量细辛,借其辛散之性,既可制熟地重浊黏腻之性,又可将熟地所滋阴血布散全身,以为人体所用。二者是消渴病“润散结合”常用的一组“对药”。
(4)石膏与桂枝:
在消渴病胃肠燥热为主的病机阶段,常常使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等,其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若用量偏大或用时较长,恐寒凉伤阳,故配用少量桂枝,可以预防此弊。二者是消渴病“寒热结合”常用的一组“对药”。
(5)生地与砂仁:
生地甘苦而寒,具有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的作用,是消渴病基本治疗常用中药,但易伤脾败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在使用过程中,酌情加入少量砂仁,可以起到辛散醒脾,防止凉遏中焦、损伤脾胃的作用。二者是消渴病“润散结合”常用的一组“对药”。
(6)黄芩与葛根:
在消渴病肺胃阴虚内热的病情中,黄芩作为首选的常用清热药,亦有苦寒伤正之弊。对此,从方剂的配伍方法考虑,葛根辛散,具有升津布液的特殊作用,还可以防止黄芩苦寒伤及肺胃。我在临床使用甘露饮时,常常加入葛根,即是此意。二者是消渴病“清散结合”常用的一组“对药”。
(7)大黄与附子:
消渴病以胃肠热结为主时,常常使用增液承气汤等;或对寒热错杂,形成胃肠热结或寒凝的腑气不通者,大黄都是常用之药。由于消渴病胃肠热结与外感热病过程中阳明腑实有所不同,故消渴病在胃肠热结或寒实内积治疗时,配伍少量附子,既可以减轻大黄的过度泻下,也可以形成温下的特殊作用。二者是消渴病“温下结合”常用的一组“对药”。
(8)天冬与枳壳:
天冬甘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在消渴病肺胃阴虚病程中,经常使用。而天冬的养阴生津,需要敷布宣散,方能为人体所用,故配伍枳壳理气宣散,敷布阴津,起到相使的作用。二者是消渴病“润行结合”常用的一组“对药”。
(9)栀子(枇杷叶)与茵陈:
栀子或枇杷叶,均能清泄肺胃燥热,是消渴病肺胃阴虚燥热或郁热的常用中药。而绵茵陈为宣湿开郁之品,若能在栀子或枇杷叶清泄肺胃燥热的同时,适当加入绵茵陈宣湿开郁,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甘露饮中用枇杷叶与茵陈配伍,即是此意。二者是消渴病“清宣结合”常用的一组“对药”。
(10)黄芪与陈皮:
消渴病偏于脾胃气虚,津液亏损或不布者,黄芪是配方较好的首选君药。由于黄芪甘温,用量稍大即易壅滞气机,故在使用黄芪补气健脾的同时,配伍少量陈皮,不仅可以使黄芪补而不滞,而且能增强其补气之功。二者是消渴病“补行结合”常用的一组“对药”。
以上“静动结合,润燥制宜”的配伍用药,是以“静”“润”为主,其中配伍比例大多为3∶1、5∶1 或10∶1。至于临床适用于哪种配比,既可因人而异,也能随时调整。
(三)治疗糖尿病“反跳”的临床经验
糖尿病在以“降糖”为主,或解决胰岛素抵抗的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程度不同的治疗“反跳”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初始使用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血糖控制明显或临床达标。而经长期使用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疗效减弱或无效,随着增加用量或增加用药,疗效又很明显;有时虽然反复调整治疗方案,也会出现暂时效果明显,随之使用则疗效渐差或完全无效,或直接由口服改为胰岛素肌内注射,或口服与胰岛素同时使用。这种“降糖”作用效果降低或反复波动的不稳定现象,称为糖尿病的治疗“反跳”。
糖尿病的有效治疗,对于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糖尿病“反跳”现象的治疗扭转,不仅能减少用药与用量,而且可以提高疗效。面对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和高并发症,以及高致残率的临床现状,中西医在治疗中可以做到相互配合与优势互补。特别是中医着眼糖尿病的“隐病隐证”和“反跳”现象的辨证治疗,临床意义更为重要。
1.糖尿病“反跳”现象的原因
糖尿病出现治疗过程中的“反跳”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约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病程阶段不同。糖尿病的发病,有着不同的病程阶段。除少数患者早期出现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消瘦明显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外,多数患者经体检发现,症状并不明显,或追忆有部分症状。即使早期症状明显,经过“降糖”治疗后,典型症状也随之消失。因此,如果忽视其阶段性的疾病特点,忽略病程变化后的临床特征,长期使用单一的治疗方案,就会出现疗效不明显或反复波动的“反跳”现象。中医重视本病的辨病与辨证结合,针对疾病本质,兼顾病程阶段特点,通过辨证论治,可以部分解决降糖药物治疗中出现的“反跳”现象,并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二是病因病机不同。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成因,由于患者的体质禀赋、年龄长幼、脏腑强弱、致病因素、病机特点、病程长短、治疗差异、兼夹病症的不同,而有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型。任何一种特异性疗法,都很难兼顾个体差异带来的所有临床问题。这就是“降糖”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差异性原因出现糖尿病的治疗“反跳”。西医将这些因素,或归咎于“胰岛素敏感与否”,或药物“耐药性”问题等,进行适当的用药调整,或增加药物剂量,或增添药物数量,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在中医看来,“消渴”作为一种疾病,虽有共同的“病候”特征,但也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所以,中医治疗消渴病,更加注重个体化的差异,从病因病机角度,分析本病出现“反跳”的原因,进行辨证论治,可以消除其“反跳”现象,恢复原用药物和剂量的有效使用。
三是疾病转归的不同。任何疾病,都有其发展与转归的内在规律,糖尿病也不例外。从中医视角来看,“消渴”既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加上个体差异或治疗方法的不同,其动态变化的因素,与发展转归的趋势更加多样。因此,若在治疗过程中,一成不变地按图索骥,势必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疗效减低或治疗的“反跳”现象。中医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调整其身体状态,消除影响疾病变化的相关因素,使原用的“降糖”药物恢复既有的满意疗效。同时,还发挥中西医相得益彰的治疗作用。
2.糖尿病“反跳”现象的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身体消瘦,是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之一。其症状本身即与脾胃虚弱相关。加之久服“降糖”药物,导致部分患者脾胃损伤,运化失常,症见胃脘不舒,食欲减退,乏力倦怠,肌肉松弛或萎软、大便不实等。同时,也会出现降糖作用减弱,或治疗“反跳”的现象。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充实四肢,如果脾胃虚弱,水谷运化无力,即成为糖尿病治疗“反跳”的病机之一。对此,临床应以健脾益气、培土助运为法,方用四君子汤为主,加入生黄芪、生山药、荷叶、陈皮、白扁豆、苍术、葛根等。
(2)肾气不足,固摄失常:
消渴病因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且病程日久,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症见明显的腰膝酸软、头昏眼花、小便频数或排便无力,夜尿增多或有泡沫,同时伴有血糖控制不达标,或见血糖波动的“反跳”现象。显而易见,其病机为肾气不足,固摄失常,精气亏损,阴阳两虚。临床若单一调整“降糖”药物,或增加用量,疗效也不会明显。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不仅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根本于肾,就是患病之后的药物治疗,也需要依靠肾气的温煦和肾阳的温化,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损伤肾气,累及无辜,其治疗作用就会减弱,甚至出现降糖作用的“反跳”现象。对此,临床应以补益肾气、固本培元为法,治疗常用肾气丸加车前子、怀牛膝、菟丝子、沙苑子等。
(3)肝气郁结,情志不畅:
部分消渴病患者,存在着“肝郁”体质。因肝郁化火,易灼伤津液,故在其早期“阴虚热结”的病机形成时,会推波助澜,是引发消渴病的因素之一。这种体质,在消渴病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因情志不畅或波动,进而影响“降糖”药物的作用发挥,而见降糖效果减弱,或血糖控制不达标。特别是有些患者,由于过度的情志变化,暴怒伤肝,气血逆乱,使血糖水平升高或极不稳定,出现治疗上的明显“反跳”。对此,临床应以疏肝理气、解郁散结为法,常用加味逍遥散为主,加绿萼梅、八月札、川楝子、夏枯草、玄参、生地、麦冬等。
(4)心脉痹阻,气血瘀滞:
消渴病日久入络,气血瘀滞,往往并发心脉痹阻,或全身血脉瘀阻。而且,瘀血与消渴之间,相互因果。消渴病甚,瘀血难祛;瘀血阻滞,消渴难以控制,导致病情更加复杂或加重,甚至出现血糖水平不稳定或者“反跳”。对此,临床主张消渴病与瘀血证兼顾治疗,常用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天花粉、丹参、葛根、栝蒌等。或在辨证治疗中,酌情加入活血祛瘀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