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柴氏医学流派”

一般来说,在历史上,中医除少数一技之长的专科外,大部分是以全科为主要临证形式,这是由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特点决定的。

所谓的“全科”,是说中医在基层临证中,若过细分科,无法应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需要;同时由于难以分科或者分科不宜过细,因而只能依大的疾病类别治疗的属性划分,如内、儿、妇、外等。像现在中医医疗机构中,临床科室的细分程度或细分层次,更具多样性。目前,不论在传统的中医临证中,抑或现代临床诊治的实践中,若突出随意性较强且无层次的病种,甚至以病名分科为主,不仅会将中医建立的临床学科体系分解得支离破碎,而且使原创性的中医思维难以体现或荡然无存。这种毫无层次、想当然的病种或病症分科,既不大可能,也无甚必要,更不符合基层临床的就医实际。自古至今,中医大家们的成才之路,大多是多科兼通,杂病兼治,具有分科不明显,治疗有侧重,经验不相同的全科中医特点。

所谓的“专科”,多是熟悉或擅长于一技之长,治疗某些特殊专科疾病,疗效较为突出,具有全科无法取代的特点。

所以,对于中医而言,人们常说:一个好中医,就是一个好的中医全科医生;一个好的中医全科医生,就能涵盖一所好的中医医院。因此,传统中医在全科为主的临证形式下,最容易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柴氏医家”在继承柴浩然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其后人的临证服务特点也多以中医全科形式为主,在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内妇科疑难杂症,甚至急危重症等方面享誉乡里。所以,经过“柴氏医家”几代人的辛勤探索和传承创新,已初步形成了明显的脾胃病、内妇科疑难病症、外感热病、急危重症、急慢性肾病等临床经验及学术流派。这些方面的经验,有的已经面世传播,有的正在整理传承。

本书——《柴瑞霁中医肾病临证经验》,就是柴氏医家几代中医人学术传承与临床实践的成果之一。这部著作,是在柴浩然先生治疗急慢性肾病以及其他相关性肾病的基础上,以其学术经验继承人柴瑞霁为主,继续深入临床研究30 余年而成。不仅在临床经验上有新的积累,而且在中医理论上有新的融合与突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且独具特色的经验方法和论治特点。本书通过系统整理、临床探讨、经验总结、理论研究等方面,并突出以案说医、以案示教等方法,完成柴氏中医肾病诊治经验流派的学术传承。如此,把柴氏医家治疗急慢性肾病的经验,从其整体学术体系与临床架构中独立出来,形成柴氏医家新的医学流派,更有利于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