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业务扩张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轻柔地洒在张天家那间古色古香的餐厅里。

窗外,微风拂过花园里的花草,枝叶轻轻摇曳,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影子,为这宁静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灵动。

餐桌上,精致的菜肴摆放得整整齐齐,升腾着袅袅热气,与空气中弥漫的温馨氛围相得益彰。

张天的父亲,一位沉稳且颇具威严的长者,端坐在主位上,他身着剪裁得体的中式长衫,领口的盘扣一丝不苟,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眼神温和而深邃,偶尔闪过一丝精明,仿佛能洞悉一切。

刘东和张天相伴入座,刘东身着一身简约而不失质感的休闲装,浅蓝色的衬衫搭配深灰色的休闲裤,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他的干练与自信。

举手投足间,他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气质。

这气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他丰富的穿越经历,历经不同时空的打磨,让他在面对任何场合时都能从容不迫。

“刘先生,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年轻有为啊。”

张天的父亲率先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几分长辈的关怀,在这安静的餐厅里格外清晰。

刘东微笑着起身,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张伯父,您过奖了。晚辈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张天的帮助和支持。”

说罢,他看了一眼身旁的张天,眼神中满是真诚与感激。

张天今天穿着一条淡黄色的碎花连衣裙,长发披肩,精致的妆容下,脸颊微微泛红,回望着刘东,眼中满是爱意。

张天俏皮地笑了笑,挽住父亲的胳膊,撒娇道:“爸,刘东可厉害啦,我们一起做的那些事,都特别顺利。”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像银铃般在餐厅里回荡。

餐桌上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大家开始动筷用餐。

席间,张天的父亲有意无意地询问起刘东的创业经历和对未来的规划。

刘东没有丝毫犹豫,条理清晰地讲述着自己如何从最初的一个小想法,在送外卖的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生鲜配送行业的潜在商机,然后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步步将“老街鲜达”

发展起来的过程。

他的话语中既有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又有对未来明确的方向,这让张天的父亲不禁暗暗点头。

“刘先生,我听说你们在配送环节做了不少创新?”

张天的父亲夹起一块菜,缓缓问道,同时目光落在刘东身上,带着一丝探究。

刘东放下碗筷,认真地回答道:“是的,张伯父。我们引入了先进的智能调度系统,这是一套自主研发的系统,融合了当下最前沿的算法。它能够根据订单量、路况、配送员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实时优化配送路线,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

而且,我们还为配送员配备了专业的保温设备,这些设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测试的,确保食材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

就拿上次暴雨天来说,尽管道路积水严重,配送难度极大,但我们的骑手依然能够凭借这些设备,将新鲜的食材准时送到客户手中。”

张天的父亲饶有兴趣地听着,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诸如设备的成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等。

刘东都能对答如流,不仅如此,他还能举一反三,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想法,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购买习惯,通过收集用户在平台上的浏览记录、下单频率、偏好菜品等数据,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精准推送产品,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他还提到计划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更环保、高效的保鲜技术,应用到食材配送中。

在谈及行业趋势时,刘东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他说道:

“未来,生鲜配送行业必然会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需求,还要在服务质量、产品种类上不断创新。

比如,我们计划推出定制化的食材套餐,根据不同家庭的人口数量、饮食偏好,量身定制一周的食材搭配,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便捷、贴心的服务。

还考虑为健身爱好者提供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组合,为糖尿病患者定制低糖、高纤维的专属套餐等。”

这番话让张天的父亲对刘东刮目相看,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年纪轻轻,却对行业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和长远的规划。

他微微眯起眼睛,思索片刻后,轻轻点头,对刘东的观点表示认同。

用餐接近尾声时,张天的父亲突然话锋一转:“刘先生,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在创业的道路上,也要懂得稳扎稳打。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跤。”

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目光紧紧盯着刘东,仿佛在等待他的回应。

刘东心领神会,连忙说道:“张伯父,您说得太对了。我一直牢记这一点,每走一步都会深思熟虑,确保公司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就拿我们这次扩张计划来说,在筹备新的物流园区和开设分店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了不同区域的消费能力、竞争态势等因素,制定了详细的风险预案,就是为了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

老人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既有对刘东表现的认可,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感受着茶香在口中散开。

饭后,张天的父亲邀请刘东到书房喝茶。

在那间充满书香气息的书房里,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到商业管理的专业书籍,应有尽有。

一张古朴的书桌摆在房间中央,上面放着笔墨纸砚。

两人相对而坐,张天的父亲亲自为刘东泡茶,热气腾腾的茶香弥漫在整个书房。

他们又聊了许久,从创业的艰辛到家庭的责任,从行业的发展到社会的担当。

离开书房时,刘东的心中满是感慨,老人最后的那句“年轻人步子稳些好”,既是提醒,也是某种隐晦的认可。

他深知,得到张天父亲的认可,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和张天感情的支持,也为他未来的事业发展增添了一份信心。

周一清晨,刘东站在老街仓库的分拣台前,看着机械臂精准抓取蔬菜,脑海中回想起昨天与张天一家的相处,突然意识到,是时候将“老街鲜达”的版图铺得更广。

仓库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中,将一箱箱新鲜的食材搬运到传送带上。

七月的热浪裹挟着蝉鸣涌进办公室,窗外的树叶被晒得无精打采,低垂着。

刘东将新租的物流园区平面图摊在桌面,图纸边缘还带着淡淡霉味——那曾是废弃三年的机械厂。

“刘总,星耀集团的投资意向书到了。”

助理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

刘东接过文件,看到张天父亲的签名在文件末尾工整有力,恍惚间,他想起餐桌上老人不动声色地为他添了半碗汤。

那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实则蕴含着深深的关怀和认可。

招聘现场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老街鲜达”的宣传片,镜头扫过骑手帮独居老人修水管、营养师为孕妇定制餐单的画面。

刘东特意将李阿婆手写的感谢信放大投影在墙上,墨迹虽已褪色,“比亲孙子还贴心”几个字却依然醒目。

前来应聘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穿着整齐,有的紧张地整理着自己的简历,有的小声交流着对这份工作的期待。

当第 37位面试者林远递上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食材溯源的方案时,刘东注意到他袖口磨出的毛边——和自己初创业时一模一样。

林远看起来三十出头,眼神中透着一股执着和坚定。

“您如何保证扩张不稀释服务质量?”

林远的问题让整个会议室陷入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东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刘东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楼下暴雨突至,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

骑手小王正背着保温箱冲进雨幕,箱角的防滑条还贴着张天设计的爱心标识。

“看到那个红色头盔了吗?”

他的声音混着雨声,“他每天多绕两公里,就为给坐轮椅的陈阿姨送热乎的粥。我们的每一次扩张,都要带着这份温度。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都要接受我们的企业文化培训,将客户至上、关爱社会的理念深植于心。”

签约仪式定在希尔顿酒店时,刘东特意选了能俯瞰老街的宴会厅。

宴会厅内,水晶吊灯散发着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二十家农场主、五家食品加工厂代表鱼贯而入,有人小声议论“听说背后有星耀撑腰”。

当刘东签下合作协议,闪光灯亮起的瞬间,他看见张天穿着淡蓝色连衣裙站在角落,耳坠轻轻晃动,那是他上次去云南谈合作时带回来的银饰。

张天微笑着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自豪。

深夜的办公室,新入职的技术团队正在调试智能分拣系统。

他们围在机器旁,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不时交流着技术问题。

刘东翻看着物流总监的竞聘材料,突然接到张母的电话:“小敏说你忙得顾不上吃饭?”

电话那头传来餐具碰撞声,“阿姨炖了虫草花鸡汤,让司机送过去了。”

放下手机时,他发现屏幕映出自己带笑的眼睛——这大概就是张天说的“被家人认可的感觉”。

这种认可让他感到温暖,也让他更有动力去拼搏。

暴雨拍打着玻璃,刘东将代表分店的红色旗帜插向城市沙盘。

从老旧社区到新兴 CBD,每一个落点都标注着不同的服务方案:为写字楼白领定制的“30分钟极速达”,给老年公寓设计的“语音下单专线”。

他仔细端详着沙盘,脑海中勾勒出未来的发展蓝图。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洒在办公桌上,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扩张不是终点,而是让温暖触达更多人的起点。

楼下,新一批冷链车正在装货,车身上“老街鲜达,暖胃更暖心”的标语,在朝阳下熠熠生辉,仿佛在预示着“老街鲜达”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