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出来混要讲身份
- 带着超市回三国,匡扶汉室
- 风流万户侯
- 2148字
- 2025-06-20 20:44:16
孙仲谋作为自己的儿子辈,还有前任大舅哥。
刘备就算再不喜孙权,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优点,对此他不会因为仇恨而否定敌人的能力。
这个从十八岁就开始就接任江东,领江东之众的碧眼小儿,竟然能和自己与曹孟德周旋这么久,确实很难让人不佩服。
要知道,孙权和他与曹操都不是一代人,但确实是他们的敌手。
而且在每一次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孙权总是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让最合适的人作为统帅化解危机。
赤壁之战时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压境,孙权在近乎所有文臣的反对下,力排众议,让周瑜领军抗曹。
鲁肃亡后,提拔吕蒙继任,从大汉手中夺取荆州,巩固了江南屏障,坐稳了三分天下。
夷陵一战,先是向曹丕称臣,避免吴军两面作战,然后又目光精准的让陆逊领军,使得大汉从此元气大伤。
不仅如此,孙权面对曹魏,同样游刃有余。
夷陵战后曹丕恼羞成怒,派遣三路大军,共计二十余万的兵力伐吴。
面对实力差距悬殊的敌军,吴军又将魏军打的落花流水,伤亡惨重。
使得曹家祖孙三代只能望江兴叹。
这碧眼儿简直是一个怪胎,虽是一个瓜农的孩子,却是天生的帝王和政治家,做到能屈能伸。
如果阿斗能有孙权的能力,不说能不能北伐成功,至少再多熬个四五十年也不成问题,慢慢为大汉打下基础,以待后世明君的出现。
刘备已经是熟读《三国志》了,对于曹丕和曹睿的结局已经看见了。
两个病痨鬼而已,有什么可怕的?
曹丕再过三年死,就活了四十岁,他儿子曹睿更短命,三十六岁就没了,也就在十六年之后。
刘备自己现在才六十二岁,正是奋斗的时候,他有信心再熬个二十年不是问题。
若是论体质,刘备甚至觉得把自己和曹丕曹睿关一个房间里,能揍的他们屁股开花。
而后面的司马家族,刘备也对其是蔑视。
司马老乌龟不干人事儿,在洛水放大臭屁。
他的儿子就更是厉害,当街弑君。
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
要是阿斗挺住,把国家治理好。
大汉如果能够再熬个两三代,出一个明君的话,也未必没有机会。
刘备的想法邓健是很能理解的,因为他自己就是牛马出身。
因为身后没有背景,又没有资本,做什么都处处碰壁。
找份稍微好点的工作,连吃口热乎的s都赶不到上。
而汉末三国更是阶级固化,出来要讲出身的时代。
没有身份背景,你就什么都不是。
这也是为什么汉末三国时期很少有文臣歧视武将的风气。
因为不管文臣或者是武将,身份才是最终决定他的地位。
如袁绍、袁术兄弟,张邈、臧洪等人。
这些士族出身的青年俊秀,入仕后不管是做文臣还是去做武将,都会受人尊重。
一旦没有出身背景,不管他是去做文臣或是武将,永远都会受到歧视。
如吕布、邓艾、石苞一类,他们都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却仍然受到歧视。
出身并州边境的吕布在立下诛杀董卓的大功,拯救汉室,按理说会被士人们尊敬和礼遇待。
但事实却是依然没人看得起他,吕布仍被并州大族出身的司徒王允轻视。
堂堂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的大汉温侯,却被以普通的剑客态度待之。
邓艾虽然是大族出身,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以牧牛为生,还有口吃的障碍,从小受人嘲笑。
因而邓艾从小十分努力的读书,不管是短篇还是残简,他都如获至宝,汲取其中的知识。
可是,现实依旧是残酷的。
就算他再努力的读书,学问再高,还是被士人所看不起,只能去当一个典农吏。
从邓艾青年时代(从208年算)开始屯田,直到243年领军开始,一共种了三十五年的地。
最后到晚年好不容易偷渡阴平,立下灭国大功,却被士人钟会诬陷谋反,落得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被杀。
石苞出身低微,虽然后来被司马懿提拔赏识,也做到了三公的位置。
但也被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们看不起,连提拔他的司马懿对其也有所不满。
当时淮北监军王琛就因为对石苞的出身不满,甚至密奏朝廷诬陷石苞与东吴通讯卖国。
可以说在汉末三国这个时期,你没有出身就是原罪。
哪怕是父亲这一代拼搏起来了,二代仍然会被士人群体边缘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名将的儿子为什么不出名的原因。
不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出身。
像孙权这种从最底层起来,然后成为士族,甚至是士族首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刘备自己崛起也不是靠中山靖王的名头,士人不会因为他是中山靖王的后人而高看他几分。
整个涿郡走在大街上,随便扔出一块石头砸出去,就有九个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人,还一个,是中山靖王亲戚的后人。
否则也也不会在年近半百的时候,仍旧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客将。
真正让士人高看一眼的,是刘备自身的能力和官职,以及多场战争积累下的人脉。
爬起来有多难,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刘备和那些一直追随他的老弟兄知道。
对于这种局面,邓健心里其实也很想改变的。
在后世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屁民,但现在,他有皇帝撑腰,便开始动了这个心思。
邓健颔首道:“陛下,世家门阀之格局,千年难易,但臣有破解之法,只是还需陛下支持。”
改变根深蒂固的世家门阀的格局?
刘备眼睛亮了。
建立基业是需要士族的力量,可大汉的灭亡,被士族所制也是事实。
投降派头子谯周不仅反对北伐,甚至敢在最后一刻裹挟自己的儿子投降,他绝对不能再让这种事情发生啊。
刘备大喜道:“公逸,若有解法,可速速说来,朕一定鼎力支持。”
有皇帝支持,邓健的底气也足了起来,“陛下,这天下不仅是士人的天下,也是百姓的天下,在后世300年的乱世结束后,隋朝的皇帝为了选拔人才,设立了一种叫做科举的制度,用考试来选拔官吏,而不是出身,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均可通过考试入仕为官,成绩优者为先,借科举来遏制世家大族,正是破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