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中无粮

竹编米缸底躺着七粒糙米,在月光下泛着冷硬的光。陈方平的指尖抚过缸内壁的刻痕,那是母亲用缝衣针刻下的存粮记录,最深的一道凹痕边缘还渗着淡淡的米浆,像道永不愈合的伤口。窗外的北风卷着碎雪扑打窗纸,纸缝里漏进的寒气在火塘余烬上结了层白霜,母亲在灶间的咳嗽声撞在土墙上,带着 1960年代肺结核留下的破锣声,震得梁上的灰簌簌往下掉。

“锅里还煨着野菜粥。“母亲掀开锅盖,热气裹着马齿苋的涩味涌出来,熏得窗纸上的冰花融成细流。她用来拨火的竹片边缘磨得发亮,那是父亲修渠时用过的号子板,缺口处还留着当年爆破时崩裂的痕迹。

陈方平望着跳动的火光,喉咙发紧:“娘,这野菜粥...您留着喝吧。“

“瞎说什么!“母亲用竹片敲了敲锅沿,铁锅里的粥咕嘟翻涌,“你正是长力气的时候,得吃点带粮食味的。“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用袖口掩住嘴,指节泛白,“等开春...把那盒种子种下去,就都好了。“

他摸向口袋里的金属盒,盒盖上“南优 2号“的字样在煤油灯下泛着微光。这盒从县农科所软磨硬泡换来的种子,此刻躺在掌心像块滚烫的火炭。土灶上的陶罐咕嘟作响,野菜粥的热气里,飘着几片比指甲盖还小的腌萝卜,那是母亲从供销社用布票换的,总共才二两。

“娘,我去王大爷家借点米。“陈方平裹紧父亲的旧棉袄,补丁摞补丁的布片在腰间发出细碎的摩擦声。

母亲猛地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惊慌:“别去!王家去年遭了雹灾,哪还有余粮...“

“我就试试。“他转身时,听见母亲在身后喃喃:“早知道...该把你爹的勋章换点粮食...“

夜幕像浸透墨汁的棉被沉沉压下来,陈方平的棉鞋陷进半尺深的积雪里。刚转过晒谷场的石磨,身后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混着粗重的喘息声。他攥紧口袋里的种子盒,猛地转身,借着雪光看见赵婶裹着褪色蓝布头巾,头巾上结着层白花花的霜。她怀里紧紧抱着个粗陶罐子,罐口用稻草塞得严严实实,陶釉斑驳处露出几道裂纹,像是岁月刻下的伤疤。

“方平啊,刚听你娘咳嗽声不对,“赵婶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冰晶,“我把自家腌的酸白菜匀了半罐,给你娘开胃。“

陈方平喉头哽咽:“赵婶,这使不得...您家也...“

“说什么傻话!“赵婶把罐子硬塞进他怀里,“当年你爹为了帮我家修房,累得在泥地上睡了三天!现在我帮这点忙,你再推辞就是打婶的脸!“

雪地上的脚印歪歪扭扭,鞋底的牛筋补丁踩在结霜的田埂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北风卷着雪粒子灌进领口,陈方平缩了缩脖子,忽然闻到远处山峦传来的铁锈味——那是 1958年大炼钢铁留下的,这么多年过去,连雪水都带着股子涩味。路过村口的积水洼地,冰面下的水草冻成暗绿色的纹路,像极了父亲修渠时画在地上的简易地图。

王家院门的铜环上挂着尺把长的冰棱,陈方平叩门时,冰棱跟着晃了晃,落下的碎冰砸在他手背上。门“吱呀“打开,暖黄的煤油灯光里,王大爷的老羊皮袄油光发亮,袖口露出半截红布,那是 1979年慰问前线的布料,村里每个军属都有这么一块。

“是方平啊。“王大爷吧嗒着烟袋,烟袋锅明灭间,陈方平看见屋内的八仙桌缺了只桌脚,用半截木桩顶替。

“王大爷,我...“陈方平话没说完,就被老人打断。

“知道你为啥来。“王大爷转身掀开灶台后的米缸,陶瓮表面的青釉剥落处,隐隐能看见“1953“的字样,“孩子,拿着。“

“大爷,我不能白要...“

“拿着!“王大爷突然提高嗓门,“当年你爹带着大伙修渠,救了全村人的命!这点米,是我们该还的!“

王大爷刚抓起葫芦瓢准备往布袋里倒米,隔壁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张叔裹着打满补丁的黑棉袄冲进来,肩头落满雪,怀里紧紧抱着个粗麻布口袋,麻绳勒得他指节发白。麻袋口露出的干红薯叶上还沾着地窖的潮气,在煤油灯下泛着灰绿色。

“听说老陈家断粮了?“张叔的声音带着跑后的沙哑,“这是我家地窖多存的,晒干了能熬粥顶饱。“他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陈方平肩上,“去年要不是你,我老伴怕是...“

陈方平眼眶发热:“张叔,这恩情...“

“说什么恩情!“张叔把麻袋塞给他,“咱们云溪村的人,就是要互相帮衬着活下去!“

王大爷倒米时,有几粒滚落在地,陈方平弯腰去捡,糙米硌得掌心发疼。这些米粒半是碎的,垩白度很高,一看就是去年涝灾后的收成。他想起公社粮仓里堆着的“农垦 58“,穗子倒是饱满,可种在云溪村的坡地上,十成收能烂掉三成。

归途的雪越下越大,陈方平抱着半袋米,听见远处传来狼群的嗥叫。路过老槐树时,十岁的秀芳从树后钻出来,棉袄袖口磨得发亮,露出里面的补丁——那是用她哥哥的旧军装改的,布料上的黄线条是当年的军衔痕迹。她怀里的红薯带着地窖的潮气,表皮结着冰晶,在月光下闪闪发亮。

“方平哥,“秀芳的鼻尖冻得通红,“这是我家地窖里的红薯,给婶子熬粥......“

陈方平蹲下身,轻轻擦掉她睫毛上的雪:“秀芳,你自己留着吃。“

“不嘛!“小姑娘把红薯硬塞进他怀里,“婶子照顾过我,这是我该做的!“

回到家,母亲正在灯下补棉鞋,煤油灯芯“噼啪“爆响,火星溅在她补丁摞补丁的棉裤上。

“你这孩子,怎么真去借了?“母亲看见米袋,眼眶泛红。

陈方平把酸白菜、红薯和玉米面饼摆在桌上:“娘,这是大伙的心意。“他握住母亲粗糙的手,“就像您说的,等开春种下'南优 2号',咱们云溪村,一定会好起来的。“

木门被风雪撞得“哐哐“响,陈方平刚把米缸放稳,就听见院子里传来急切的呼唤。周嫂子举着个铁盒站在风雪里,铁盒表面的红漆已经斑驳,盒沿还沾着新鲜的面粉。她的围巾歪在肩头,发梢上结着冰碴,显然是连围巾都没系好就冲了过来。

“方平,这是我刚烙的玉米面饼,你和婶子趁热吃。“

陈方平要推辞,周嫂子却红了眼眶:“当年我男人在矿上出事,要不是你娘守了整整三夜...“她把铁盒硬塞给他,“拿着,这是咱们云溪村的情分!“

灶膛里的火快熄了,陈方平添了把桑树枝,火焰“轰“地窜起来,照亮了土墙上父亲的修渠奖状。奖状边缘有些发黄,可“先进个人“的字样依然鲜红。火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站在渠边,裤脚卷得老高,赤着脚踩在泥水里,冲他笑出一口白牙。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窗纸,在米缸上投下斑驳的树影。陈方平摸向口袋里的金属盒,指尖触到冰冷的盒盖,突然想起县农科所的老李头说的话:“这种子金贵,得像养孩子似的上心。“他望着缸底的七粒糙米,又看看手里的种子盒,突然觉得掌心发烫——那不是金属的温度,而是某种沉睡的东西,正在雪下的泥土里,等着春天的第一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