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志所见地形地貌

历史上人们对贵州地理环境早有认识。黔西北地处乌蒙山脉腹地,崇山峻岭,绝壁深沟,喀斯特地形地貌显著,地理条件不适宜农耕。晴隆县“气候各地参差不一,气温之变动,幅度甚大,有‘一雨变成冬’之谚,惟盘江沿河一带,极热多瘴”[4]。普安县“山拥磨盘之高,地属冲途,屹然岩邑”[5]。兴仁县“县境地极硗薄,童山丛攒,就全县面积而言,可耕种之地不过十分之六,而其中土多于田将及十分之七,土又皆石骨嶙峋,倾泻不平,沙砾不毛,虽垦而种无收获”[6]。普安直隶厅境内“山重岭复,鲜平壤,山多大山,岭多峻岭,能与云吐雾,故多云多雾,云多雨雾多阴,故多阴多雨。阴则寒,雨则寒,故多寒,近滇,故多风、多西风、多春夏风”[7]。安顺以西地区“则地益高、山益峻,重岩复岭,虽新驿出于郎岱,旧路经自永宁,而地瘠民贫,要隘四阻,行者几回九折之中矣,此又一郡七属之形势也”[8]。施秉县“山多田少,田亩除治城稍称肥沃外,余俱硗瘠”[9]

上述地方志有关贵州地理环境的描述表明,历史上,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贵州地理环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贵州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第二,山高坡陡,土壤层薄;第三,田高水低,灌溉困难;第四,自然灾害严重。

由于贵州地处重山之中,地势不平,山岭纵横,这样特殊的地势造就了贵州田土分布不均的格局。首先,贵州绝大多数地方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如《侗族社会历史调查》在对锦屏县魁胆侗寨进行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平均每户占有水田2.8亩,平均每人0.74亩。”[10]其次,田土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田土面积都不大,且田土很难连成一片。再次,家庭的田土呈现分布零散的特点。几乎每个家庭的田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且相互之间相隔较远。最后,大部分田土产量很低。根据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942—1943)《沿河县志》的调查,该县的田土形态有153种[11]之多,调查组对153种田土形态进行了详细记载和图绘。现摘取其中一种类型加以分析,见图1.1。

图1.1 沿河县田土形态[12]

从图1.1中可以看到,调查组详细列出了田土种类、坐落地点、四至地界、产权由来以及调查时间。图中显示这种类型的田有29丘,即三千多平方米,产量却只有四石五斗。据《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对粮食亩产的估算,一石等于135斤[13]。该田土产量相当于600斤左右稻谷,每亩地合算产量约为120斤。沿河县的田土形态具有代表性,尽管也有亩产三、五石的,但更多的还是一石上下,甚至只有四、五、六斗的[14]。这是由于贵州境内山岭层叠,山地多,平坝水田少,旱地作物占有相当的分量。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而言,贵州农作物产量是偏低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对贵州的北部和东北部的几个州县做过亩产量统计,见表1.3。

表1.3 道光年间黔北、黔东北地区粮食亩产量

从表1.3可以看出,在这些田亩类型中,学田、祭田等田地相对来说比较肥沃些,但亩产并不高,其他像山地一类的田地,亩产量则更低。

地理环境人们是无法选择的,但人们可以适应这样的地理环境,也总结了什么环境种植什么作物的生产经验。地处黔西北的大定府由于一年四季处于山高气寒地带,这里的人们总结道:“五六月无酷暑,箐林树木经冬不凋,土寒地瘠,毕节以西,种惟宜荍,而稻谷鲜登。”[15]再比如,“桃、李、梨、栗、核桃、林檎偏(遍)山皆有,柚树最多,秋时结实累累,大可径尺。……南瓜、冬瓜到处皆种,独不产西瓜,种亦不实”[16]。黔东南的台拱县“每年于寒露后则寒来,清明后则暑来,五六月内夏雨骤至,山水暴涨,炎瘴薰蒸易成,时疫,南区交工一带山高地僻烟户较少,瘴疠特甚”[17]

有人认为,随着人口增多,垦殖面积加大,有些不利气候是能加以改造的。如独山县“古称烟瘴之地,近者土地人民日辟日多,生旺之气胜,则毒雾之气消于黔境,为乐国矣”[18]。都匀县“东南近粤,岚瘴差甚,夏秋间,商旅疑畏不行,霜降后乃无患,今亦不甚忌其耕获则比他处较早,今验荔波自嘉庆以来已无瘴气,地气极发越而近城尤甚”[19]。事实上,人类的改造是有限的,有人还不信邪,在高寒地带种植包谷之类的作物,大概包谷每亩产量只有50多斤,产量极低。在黔西北流行这样的民谣:

山高雾大细雨多,庄稼一种几遍坡,

到了秋收算一账,种一坡来收一锅。

□□□□□□□,洋芋好比核桃大,

苞谷只有辣子粗,耗子进地跪着吃。[20]

人类在不断地适应地理环境,适应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生存理论。这些谚语大多是教育民众如何应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的。榕江县一带流传“‘不洗澡不起早不脱袄’,不洗澡因榕江江水猛涌,易淹没也;不起早不脱袄,因榕江气候变化极速,早晨尤甚,恐易生病也”[21]。类似的民谣不少,贵州不少地方流传着四季的气候民谚,试以安顺一带气候民谣为例,摘录于下:

正月,元日晴明,主岁丰,是月忌雷鸣有雪。谚云:正月雷打雪;二月无休歇;三月无秧水;四月秧上节。

二月,社日宜雨。谚云:春社无雨不种田。

三月,清明宜晴明以应春气,又是日听蛙鸣以卜旱涝,声大主水,声小主旱,初七日宜雨。谚云:三月初七日要雨不得雨。

四月,初一日宜晴。谚云:四月初一见青天,高山平地可种田。

五月,端节宜晴,主年丰,芒种鸣雷,主年丰,五月夏至,占米贵贱。谚云:夏至逢端阳,扫尽万年仓。

六月,大暑小暑宜炎热,百谷始结实,初六日忌雨。谚云:雨湿老龙甲,要晒廿四天。

七月,立秋日有雨,谓之倒秋,倒秋则年丰,无雨,谓之不倒秋,收成多歉,初七日占天河影,七日见天河则谷贱,不见则谷贵。谚云:天河盖屋脊,家家有饭吃。处暑日宜晴。

八月,白露日晴,主有收,遇雨则谓之苦雨,多伤稼,秋分日忌雷鸣。谚云:只恐此日雷电发,冬来米价贵如何。

九月,重阳日宜晴,十三日亦宜晴。谚云:最爱十三晴一日,棉花冬暖无人秤。

十月,初一日宜晴。谚云:十月初一晴,柴炭不须银。

十一月,冬至日晴,年中多雨,冬至日雨,年中多晴。

十二月,宜雪。谚云:一雪蝗子无踪,二雪来年大丰。[22]

针对各种地理气候差异特点形成的这种民谣,一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贵州各地地理气候特征;二来便于民众记忆,有利于农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