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朔望之朝群臣至,九品中正非良策
- 三国:穿越汉灵帝,开局先政变
- 吾涟仰
- 2298字
- 2025-06-26 12:00:46
翌日天明,司马门下,百官趋行而入,朝会即将开始。
朝会也分档次,最常见的是常朝,参与官员有限,基本只限于三公九卿、侍中、御史以及尚书台官员,地点也多选在尚书台阁之中。
再有便是朔望朝,每月初一和十五,也就是朔、望日举行,在京官员基本都要参与,并且常常会商议军国大事。
最高规格的则是每年岁首的大朝会,地方各州、郡国、属国无一例外都要遣使入京,奉礼朝贺的同时,也要接受朝廷考核,被称为岁计。
按照日期来说,今日只是常朝,可按照官员人数、规模而言,却又和朔望朝相当,但若是论重要程度,却是丝毫不亚于每年一次的大朝会。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大将军窦武倒台身亡、太后窦妙被软禁的消息早已传遍了满雒阳,所遗留的隐患以及巨大的权力真空正等待填补。
更关键的是,这是当今天子第一次自己上朝理政,朝野上下都在好奇这位以铁血手段镇压了大将军窦武的少年天子究竟会是何做派,又将在天下掀起什么风浪。
德阳殿外,布置森严,仪仗齐备,负责戒严的羽林骑更是更换了不少面孔,令得一众官员丝毫不敢松懈。
经过典仪御使维持秩序,殿门缓缓开启,官员方才在谒者的带领下缓缓进入殿中落座。
而在万众瞩目之中,象征无上皇权的御辇在钟鼓声中驾临正殿,随后落于御座之上。
在九卿之首太常的带领下,群臣起身,山呼万岁,恭敬朝贺拜礼。
“免礼,诸位爱卿落座。”
面对如此阵仗,刘宏虽然表面上依旧不动声色,但内心却也极为受用,明白了为何就连刘邦这样豁达之人也会不免感慨‘吾乃知为皇帝之贵也’。
这种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体验是其他任何事都无法比拟的。
不过,群臣拜礼并不意味着就对自己真正心悦诚服,说不得其中就有些人正在密谋打算暗害自己。
刘宏对此依旧有着清楚的认知。
此外,还有张角和鲜卑、羌人、乌桓这些今后五胡乱华的麻烦还要等着自己处理。
更何况,世界远非华夏而已,并且皆非善徒,稍有机会便会显露狰狞爪牙,图谋自己的江山。
刘宏讨厌被动的感觉,迟早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征服万邦,尽归华夏。
算算时间,如今张角似乎还在寒窗苦读,努力想要得举孝廉、茂才。
当然,察举制施行四百年,早已被世家把持,才华和品行变得无关紧要,出身是否高贵才是真正决定性因素。
张角即便真是天纵奇才,大贤良师,也绝无半点出人头地的可能。
眼前这朝堂看似恢宏华丽、秩序井然、人才济济,可世间真正的人才十有八九都被隔绝在外,哪怕是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也得靠着讨伐黄巾军的军功和同窗的提拔才能够出人头地。
至于提拔刘备的那位同窗公孙瓒,都还是靠着出卖色相,傍上了一位好岳丈方才有机会显露头角。
汉室这颗大树下,吸血吮汁的虫豸实在太多了些。
宦人、宫女看不到希望,尚且都会放手一搏,更何况是真正有才之人。
也因此,但凡在这个时代想要施展拳脚,都免不了要对这些沉疴动刀,尝试做出些改变。
汉灵帝复行党锢,创立鸿都门学,尽管有了几分科举的意味,但收效却也有限,更被天下士人所嫉恨,刚一驾崩,鸿都门学立刻便被关闭。
江东孙氏重用本地士族,并行部曲制度,兵马成了将领的私产,固守割据有余,却难以图谋天下。
刘备则是汉末三国时期相对最保守的一位,以汉室正统自居,但也恢复了早在刘秀时期就废除的丞相制度,举国之力去北伐兴复汉室。
至于势力最大的曹操,则是在汉朝基础上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二十等爵位改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又在军中施行九品制度,改革官秩品级。
篡位登基的曹丕更是在此基础上正式推行出了九品中正制度,彻底取代了察举选官,并在后世延续千年,直到被科举所取代。
曹操父子推行九品中正,本质上还是为了限制士人,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回朝廷管理。
毕竟,即便是在被党锢牵连罢黜时期,陈蕃、李膺虽然是布衣之身,但却依然是天下士人领袖,彼此互捧臭脚、互相推崇,评选出了所谓的三君、八俊、八厨、八顾……
无论是州郡察举,还是公卿征辟,都只能从这些所谓士人清议推崇的人选中挑选。
甚至像是被尊为天下楷模的李膺,罢黜下野时影响力反倒比在朝为官时还要大。
天下士人争相拜访,以至于有所谓登龙门之说。
当然,在如今这个时代,龙只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异兽而已,并没有成为皇权的象征。
而在曹操父子所规划的九品中正制度下,下野士人就不能再随便干预朝廷选官,唯有朝廷任命的中正官才能够评议人才。
只是,设想很美好,但实际效果却是截然相反。
九品中正制施行不久,就因为政权动荡而让世家大族再度掌控,反倒让世家大族从此有了名正言顺操弄政治、把持做官渠道的正当性,进而发展出了门阀这等畸形产物,一家一姓,权势甚至可以凌驾于皇权之上。
刘宏对此心知肚明,自然不会再重蹈覆辙。
想要施展自己胸中抱负,废察举,开科举,势在必行!
但在一切准备妥当前,自己还得耐心陪眼前这些朝堂上的衣冠禽兽好好演一场君臣相和的戏码。
今日这自己加元亲政后的首诏,无疑就是绝佳的舞台。
象征性的礼节仪式过后,群臣落座。
除了三公九卿地位超然独列一席之外,尚书令、御史中丞以及司隶校尉三个职位由于身处要职,政务繁多,亦是专席而坐,不必和他人席位相接,故而也被称为三独坐。
只是,尚书令本就是内朝官,窦武提拔的尹勋更是率先死于政变之中,司隶校尉朱㝢见势不妙更是直接弃官逃亡。
这就使得此次朝会,专席而坐的三独坐只剩下了御史中丞陈翔一人,刚好席位还就在三独坐之中,两旁席位空缺,显得异常有排面。
只是陈翔的脸色却是苦涩不已,显然并不想要这份殊荣。
若是往常,朝会并无大事商议的情况下,陈翔自然难免成为群臣的焦点,罢朝散会之后私下更是免不了被调笑几句。
但眼下,群臣却是完全无暇顾及此事,甚至就连陈翔自己很快就将此事抛之脑后,视线紧紧望向前方。
顺着他们的视线望去,高台御座台阶下,曹节、王甫、侯览三位中常侍躬身而立。
而在他们三人的手中,正分别捧着一份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