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短暂的默契

夜色,是逃亡者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无情的敌人。

临淄城一处废弃的陶窑之内,楚歌点燃了一小撮篝火。火光,映照出他略显苍白的脸色。他靠着冰冷的窑壁,强行压下体内翻涌的气血,伸手探向了自己的后腰。

那里,一片青紫,中央有一个指头大小的印记,触手冰凉。一股钻心的刺痛,正从那里,丝丝缕缕地,向四肢百骸蔓延。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他将伤处凑近鼻尖,能闻到一缕极淡、却无论如何也无法驱散的奇异香气。那香气,不似花香,不似木香,倒像是一种被碾碎的、岩石粉末的味道。

“石香……”

楚歌的眼神,变得无比凝重。

他曾在江湖上,听过这种南疆传来的追踪秘术。中术者,三天之内,香气会深入骨髓,届时,便是相隔十里,也能被特训的猎犬或内功高手所感知。

三天。

他只剩下不到三天的时间。

他成了一个移动的靶子,一个身上挂着铃铛的猎物。离开临淄,已是奢望。而躲藏,也只是在等待猎犬上门而已。

老楚父子,已经被他安顿在另一处更隐秘的地窖中,暂时不会有危险。但自己,却已是瓮中之鳖。

绝境之中,楚歌的头脑,反而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他想到了一个人。

一个有能力,有动机,也有资源,能解开他眼下死局的人。

齐国公主,姜月华。

这无疑是与虎谋皮。他等于要将自己,主动送到那个为他设下陷阱的女人的面前。但楚歌知道,这是他唯一的选择。因为,他手中,握着唯一能与那位公主殿下平等对话的筹码——九层台。

……

半个时辰后,临淄城中,那条穿城而过的淄水河畔。

一座平日里供人垂钓的石桥之下,忽然响起了一阵断断续续的笛音。

那笛音,不成曲调,只是一段简单的旋律。正是数日前,楚歌在宫廷夜宴上,即兴演奏的那首“百家之音”的起手式。但这一次,他在结尾处,加入了一个急促而短拙的破音。

如同一声警示,一声求援。

这是他与那位聪明的公主之间,一场无声的赌局。他赌,她能听懂。

一曲奏罢,楚歌便收起玉笛,静静地,在桥下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河水,在月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

就在楚歌几乎以为自己赌输了的时候,一艘小小的、挂着纱幔的乌篷船,悄无声息地,从下游驶来,停靠在了桥洞的阴影里。

船头,一位侍女提着灯笼,柔声说道:“楚先生,我家殿下有请。”

楚歌笑了。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他登上小船,钻入船舱。船舱内,陈设简单,却很雅致。姜月华,正跪坐在一张矮几之后,亲自烹着一壶热茶,仿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她看着楚歌略显狼狈的模样,以及他下意识按住后腰的动作,不等他开口,便淡淡地说道:

“相里府的‘碎石指’。看来,福伯出手了。楚先生的夜游,收获可还丰富?”

一句话,便已道破天机。

楚歌索性也不再隐瞒,他苦笑道:“看来,我昨夜的行踪,并未逃过公主殿下您的眼睛。”

“在临淄城中,还没有什么事,能完全逃过我的眼睛。”姜月华将一杯热茶推到他面前,目光锐利如刀,“只是我很好奇,楚先生既然已经知道有危险,为何还要以身犯险?”

“因为,我需要答案。”楚歌迎着她的目光,“而现在,我需要帮助。”

他将自己的处境,言简意赅地说了一遍。

“‘石香’印记,三天之内,无处可逃。”

然后,他话锋一转,抛出了自己的筹码。

“不过,昨夜也并非全无收获。比如,我听说了‘九层台’这个有趣的地方。”

“砰。”

姜月华手中的茶杯,轻轻地,与桌面碰撞了一下。她的脸上,第一次,闪过了一丝真正的惊讶。但那惊讶,转瞬即逝。

她看着楚歌,忽然笑了。那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欣赏。

“你,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她说道。

“彼此彼此。”楚歌回敬道,“公主殿下也总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恰好’出现。”

两人之间的言语交锋,到此为止。

他们都清楚,摊牌的时候到了。

“我需要有人,替我进入‘九层台’,取出那份《北风》乐谱。”姜月华直言不讳。

“而我,”楚歌针锋相对,“需要有人,解开我身上的印记,并保证瓦市老楚一家的安全。”

船舱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这,就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交易。

“‘九层台’守卫森严,我为何要为你冒这个险?”楚歌问道。

“因为,那里的最终一道关卡,并非人力可破。”姜月华的眼中,闪烁着慧黠的光芒,“那是一道‘音律锁’。只有真正懂得以心奏乐的人,才能将其解开。整个临淄,不,或许是整个天下,只有你,楚歌,能做到。”

“而且,”她补充道,“‘碎石指’的暗劲,若无我王室秘传的药方,三日之后,便会伤及你的根本。到那时,就算你能逃出生天,也再也无法吹响你的笛子了。”

好一个阳谋接着阳谋。

她将所有的路,都为他铺好,却也堵死了他所有的退路。

楚歌看着眼前这位美得令人窒息,也危险得令人窒息的公主,许久,忽然放声大笑。

“好!好一个姜月华!”他朗声道,“这笔交易,我做了!”

姜月华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小的鱼形玉佩,递给楚歌。

“明日午时,持此玉佩,去城西的‘回春堂’。那里,有我的人。他会为你疗伤,解除印记,并告诉你,关于‘九层台’的一切。”

楚歌接过玉佩,入手温润。

他知道,当他接下这块玉佩的时候,他便等于自愿地,将一根无形的线,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这是一场短暂的默契。

也是一个,华丽的牢笼。

小船靠岸,楚歌起身告辞。临走前,他回头,深深地看了一眼姜月华。

“公主殿下,”他说道,“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像今夜这杯茶一样,虽有些烫手,但回味,还算不错。”

说完,他转身,消失在岸上的夜色之中。

姜月华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一饮而尽。

的确,有些烫手。

但她知道,这杯茶的滋味,前所未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