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接触的信息中,有一些信息是有误导性的,无论这些信息是否有意,都有可能造成人们的恐慌心理。这种情况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因为儿童很难通过自己认识事物,大部分都是借助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来发展自己的认知。在儿童期,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经常说“大灰狼把你吃了”“如果你单独出门,就会遇到人贩子,他会把你卖了”“如果你吃太多××,就会得××病”“如果你不听话,就把你扔到医院打针”等,以阻止儿童做出某些行为。英国的一项实验说明,儿童会因为受到老师的警告而对事物产生恐惧,而且有明显的逃避、抗拒倾向。
这项实验的对象是60名6~9岁的儿童。心理学家将他们分为两组,教授性质完全相反的内容。第一组儿童得到的信息是:
袋鼠是一种非常令人讨厌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非常脏,携带很多病菌,如果我们与袋鼠靠近,袋鼠就会将疾病传染给我们。袋鼠是一种有害的动物,它们长着长长的牙齿,一看见小动物就会上去咬一口,将动物们的血液当作水喝,和吸血鬼差不多。另外,袋鼠的叫声非常恐怖,尤其在夜晚的时候,凄厉的叫声会传遍整个澳大利亚草原……总之,袋鼠在澳大利亚是最不受欢迎的动物,所有的人都讨厌它。
第二组儿童得到的信息是:
孩子们非常喜欢袋鼠,与袋鼠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袋鼠最喜欢的食物是水果和叶子,孩子们经常用叶子喂袋鼠,袋鼠不但不会咬小孩子,还会与孩子们非常亲近。总之,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喜欢和袋鼠玩耍。
在两组儿童分别接受了实验人员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以后,心理学家准备了一些盒子,盒子上有标签贴着动物的名字,而且有小洞可以看清里面的东西。心理学家让儿童一个个从这些盒子前走过,并观察他们的反应。第一组儿童在从贴有袋鼠标签的盒子前走过时,有明显的迟疑动作,他们不想与那种有害的动物离得太近。
这个实验说明,有偏见的信息能直接影响儿童的认知,向儿童描述某种事物是不好的、有危险的、不被人们喜欢的,儿童自然会害怕这种事物。
诱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成年人的认知,但成年人之所以受影响不是因为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差,而是因为这些信息过于盛行,或者是借助专家的视角,让这些有偏见的信息变得更为“科学”。
因为人们经常受到宣传某种事物危险的信息的影响,所以就算没有切身经历过某种令人恐惧的事件,人们也会认为这种事物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在电视上看到某航空公司飞机失事的新闻,那么他以后在选择出行方式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考虑这个出了事故的航空公司,甚至直接选择坐火车进行一次长途旅行。这可能是因为他看到了飞机失事的报道以后,从心里认为飞机是不安全的交通方式,认为避免坐飞机是非常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