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阮秋被一阵咳嗽声惊醒。他睁开眼,透过阁楼的小窗户看见天边才刚泛起鱼肚白。咳嗽声断断续续地从楼下传来,每一声都像是从肺叶深处挤出来的。
阮秋轻手轻脚地爬下楼梯,看见外婆弯着腰在厨房生火,单薄的背影随着咳嗽剧烈抖动。灶台上的药罐冒着热气,散发出一股苦涩的中药味。
“外婆,您又没睡好?“阮秋接过老人手中的火钳。
外婆摆了摆手,示意他让开。“老毛病了,不碍事。“她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去把昨天劈好的竹篾泡上,今天教你编六角孔。“
阮秋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是点了点头。院子里晨露未干,青石板地面湿漉漉的。他蹲在水缸旁,把已经削薄的竹篾按粗细分类浸入水中。三个月前,他连竹皮都削不整齐,现在至少能分辨哪种厚度的竹篾适合做底,哪种适合做边了。
“要泡足两个时辰,“外婆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时间不够,竹子会断;时间太长,编出来的东西没筋骨。“
阮秋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篾边缘。这些日子,他的掌心已经长出了一层薄茧,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动不动就被划出口子。
“今天学校有考试?“外婆突然问。
阮秋的手顿了一下。“嗯,数学单元测。“
“那你还在这儿磨蹭?“外婆用火钳轻轻敲了下他的小腿,“去换校服,我给你煎个蛋。“
阮秋站起身,突然注意到外婆扶在门框上的手——指关节肿大得像一个个小核桃,皮肤上布满细小的伤痕。他胸口一紧,想起母亲曾经说过,竹编艺人的手是最诚实的记事本,记录着每一件作品的代价。
数学考试时,阮秋盯着试卷上的几何题出神。那些线条和角度让他想起竹编的六角孔结构——六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的蜂窝状图案,是阮氏竹编最基础的技法之一。他随手在草稿纸上画了起来,完全忘记了正在考试。
“阮秋同学,“班主任林老师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你的试卷怎么是空白的?“
阮秋猛地回过神,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已经翻到了第二面。他的脸瞬间烧了起来,赶紧低头做题,却听见身后传来王磊的窃笑。
“竹编小子的脑袋里除了竹子没别的了吧?“
教室里响起几声压抑的笑声。林老师皱了皱眉,敲了敲讲台维持秩序,但阮秋看见她嘴角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下课铃响后,阮秋匆匆交上只完成了一半的试卷。他刚想离开,林老师叫住了他。
“阮秋,最近家里有困难?“林老师推了推眼镜,“你这学期的成绩下滑得很厉害。“
阮秋低着头,盯着自己鞋尖上的一块泥渍。“没有,老师。“
“我听同学说你在学竹编?“林老师的语气缓和了些,“虽然传统文化值得了解,但别忘了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那些手艺...“她顿了顿,“毕竟不能当饭吃。“
阮秋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的茧里。他想说母亲曾经靠竹编拿过省级工艺美术大奖,想说外婆即使现在还有人专程来订做竹器,但最终只是点了点头。“知道了,老师。“
走出办公室,阮秋听见王磊和几个男生在走廊上夸张地模仿削竹子的动作。“看,我在编一个零分试卷!“王磊怪叫道,引起一阵哄笑。
阮秋加快脚步,胸口像压了块石头。经过垃圾桶时,他猛地踢了一脚,金属桶身发出“咣“的一声巨响,吓得王磊他们愣了一下。
“神经病啊!“王磊反应过来后骂道。
阮秋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下午的课阮秋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放学铃一响,他就抓起书包冲出了教室,比平时更急切地想回到那个满是竹子清香的小院。
推开院门时,阮秋愣住了。外婆没有像往常一样在院子里处理竹子,而是坐在堂屋的藤椅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一根编到一半的竹篾。她的头微微歪着,嘴角有一丝晶亮的口水,看起来疲惫又苍老。
阮秋轻手轻脚地放下书包,正准备去厨房,却看见藤椅旁的小凳上放着一个小药瓶。他拿起来一看,是止痛药,已经吃了大半瓶。
“看什么看,“外婆突然睁开眼睛,“还不去练习?“
阮秋吓得差点把药瓶掉在地上。“外婆,您...哪里疼?“
外婆夺过药瓶塞进口袋,不耐烦地挥挥手。“老骨头了,哪都疼。去把泡好的竹篾拿来,今天必须学会六角孔。“
阮秋站在原地没动。“要不您今天休息,我自己练基本功?“
“怎么,嫌我教得不好?“外婆瞪起眼睛,“你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能...“
“能独立完成六角提篮,我知道。“阮秋突然打断她,“您说过很多遍了。“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外婆的眼神一下子暗了下来,像是被人掐灭了里面的灯。屋子里安静得可怕,只有老挂钟的滴答声在提醒时间还在流动。
“对不起,外婆。“阮秋低声说。
外婆沉默了很久,最后只是叹了口气。“去拿竹篾吧。“
那天傍晚,阮秋第一次成功编出了一小块六角孔。虽然边缘歪歪扭扭,孔洞大小不一,但确实是完整的六角结构。外婆没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但阮秋看见她转身时用袖子快速擦了擦眼角。
晚饭后,阮秋主动收拾了碗筷。当他擦着手从厨房出来时,看见外婆正对着母亲的遗像发呆。黑白照片里的母亲年轻美丽,笑容恬静,完全看不出病魔缠身时的憔悴。
“你妈妈小时候,“外婆突然开口,“也总想着偷懒。每次我教她新技法,她都嚷嚷着太难,说要放弃。“
阮秋屏住呼吸,生怕打断这难得的倾诉。
“但她从没真的放弃过,“外婆的声音轻柔得像在讲一个童话,“有时候我半夜起来,看见她偷偷在灯下练习,手指都磨出血了也不停。“
阮秋想起母亲笔记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设计图,突然明白了那种执着从何而来。
“秋儿,“外婆转过头,昏黄的灯光在她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我知道你觉得这些东西过时了,没用了。但有些事...不是因为有用才值得做。“
阮秋不知该如何回应,只好点了点头。夜深后,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爬起来继续翻看母亲的笔记本。这一次,他注意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在每张设计图的角落,母亲都标注了日期和灵感来源。有些来自建筑,有些来自自然,甚至有一张的灵感来自科幻电影里的太空船。
阮秋的手指停在一页上,这里画着一个造型奇特的竹编灯罩,线条流畅现代,与传统竹编的几何图案截然不同。母亲在旁边写道:“尝试用竹篾模仿流水形态,林老师说我异想天开,但艺术本就不该有边界。“
林老师?阮秋猛地坐直身体。难道就是现在的班主任林老师?他仔细回想,似乎听母亲提过她和林老师是中学同学。如果真是同一个人,那她今天对竹编的评价就显得格外刺耳了。
窗外,一轮明月挂在老槐树的枝头。阮秋轻轻拿起一根母亲留下的竹篾,在月光下弯曲成灯罩图纸上的弧度。竹篾发出细微的“吱呀“声,但没有断裂。他突然有种冲动,想立刻动手尝试母亲的这个设计。
阁楼的木地板突然“嘎吱“响了一声。阮秋赶紧把竹篾和笔记本藏到被子下,假装睡着了。门被轻轻推开,一束光线从门缝溜进来。阮秋眯着眼,看见外婆端着蜡烛站在门口,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然后叹了口气,关上门离开了。
第二天是周六,阮秋比平时醒得晚。下楼时,他看见院子里多了个人——一个穿着时髦的中年女人正在和外婆说话,脚边放着几个精美的礼盒。
“阿姨好。“阮秋认出了这是镇上手工艺品店的老板娘。
“哎呀,秋儿长这么高了!“老板娘笑眯眯地说,“上次见你还是在...“她突然住了口,显然想起了那是在阮秋母亲的葬礼上。
外婆清了清嗓子,指着地上的礼盒说:“这些是李阿姨拿来的订单,要得急,你帮我一起做。“
阮秋蹲下来查看订单要求:十个竹编茶叶罐,二十个水果篮,都要在两周内完成。他粗略算了算,即使外婆每天工作十小时,也很难按时完成。
“这么多,您...“阮秋担忧地看向外婆。
“所以才要你帮忙,“外婆打断他,“从今天开始,每天放学后多练两小时。“
李阿姨看了看阮秋,欲言又止。临走时,她悄悄塞给阮秋一张名片。“你妈妈以前常给我店供一些创新设计,“她小声说,“如果有类似的,随时欢迎。“
阮秋把名片藏进口袋,感觉心脏跳得厉害。整个上午,他和外婆都在埋头处理竹子。外婆教他如何用特制的刀具将竹篾劈得更薄更均匀,这是做茶叶罐必须掌握的技巧。阮秋学得很快,但手指还是被划了几道口子。
中午吃完饭,外婆去里屋休息了。阮秋偷偷溜回阁楼,从床底下翻出母亲的笔记本,仔细研究里面的茶叶罐设计。母亲的作品与传统圆筒形不同,而是有棱角的六边形,每个面都编有精美的花纹。最特别的是,她在盖子处设计了一个小巧的卡扣,既美观又实用。
阮秋决定尝试这个设计。他轻手轻脚地拿了工具和材料,躲到院子后面的柴房里开始制作。一开始,竹篾总是不听使唤,要么太硬掰不动,要么太软立不住。但渐渐地,他找到了感觉,手指仿佛有了记忆,自动重复着母亲笔记中描述的动作。
太阳西斜时,阮秋已经完成了茶叶罐的底部和部分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