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候鸟的归巢与远航

南州的冬天来得格外温柔。

画室窗外的木棉树,在时光的悄然流逝中,褪去了最后一片红叶。

那片红叶如同一只疲惫的蝴蝶,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最终无声地飘落,为地面铺上一抹寂寞的红。

林夏静静地坐在画架前,周遭的一切仿佛都已悄然隐去,只剩下她与眼前的画布。她的眼神如同被磁石吸引,紧紧锁定在那片空白之上,手中的画笔像是她身体延伸出的触角,带着她内心的炽热与渴望,缓缓地触碰到画布。

她开始专注地对着画布勾勒群鸟的轮廓,每一笔落下,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那笔触轻盈却又充满力量,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些即将在画中展翅高飞的精灵。

这幅凝聚了她无数心血的作品,名为《归途与远方》,已经反复修改了七遍。每一次修改,都是她与内心深处的自己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是她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不断思索的具象体现。

第一遍勾勒时,群鸟的轮廓还略显稚嫩,线条中透露出她初次构思时的懵懂与试探。

第二遍,她加重了笔触,试图让鸟儿们的身姿更加矫健,却又在某些细节处显得过于用力,仿佛内心的纠结在笔下不经意地流露。

第三遍,她尝试调整鸟群的布局,可总觉得整体的和谐感有所欠缺。

第四遍,她在羽毛的纹理上细细雕琢,却发现画面的整体氛围偏离了最初的设想。

第五遍,她重新审视构图,试图在空间感上寻找突破。

第六遍,色彩的调配又成了新的挑战,如何让群鸟在背景的衬托下更显灵动,她反复试验。

而如今这第七遍,她似乎终于找到了那个平衡点,群鸟在她的笔下逐渐鲜活起来,仿佛下一秒就会冲破画布,飞向那片属于它们的天空。

林夏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是她的灵魂寄托,是她在经历了无数挣扎与成长后,对人生方向的独特诠释。“归途”,是对过去的回望与和解,那里有她成长的足迹、有原生家庭给予的伤痛与温暖;“远方”,则承载着她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是自由、梦想与希望的象征。每一只鸟,都代表着她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它们共同组成的画面,正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画面中央,迁徙的候鸟群在夕阳的余晖中,仿佛被一层琥珀色的薄纱所笼罩。它们振翅高飞,身姿矫健而坚定,每一只鸟的羽毛都像是精心雕琢而成,在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灵动的光泽。

它们的羽翼下,是渐渐隐入暮色的北方小城,那熟悉的街道、房屋,在朦胧的光影中显得有些虚幻,却又无比真实,承载着林夏太多复杂的回忆。

而在远方,海岸线正泛起珍珠般的晨光,那一抹柔和而明亮的光线,仿佛在召唤着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未知。

“夏夏老师,有你的快递!”清脆的童音打破了画室里的宁静。

学画的小女孩像一只欢快的小鹿,举着牛皮纸包裹蹦跳着跑来。纸包的边角因为长时间的摩挲已经发毛,邮戳上的字迹模糊不清,只能隐约辨认出北方老家的地名。

看到这个包裹,林夏握着裁纸刀的手微微发颤,一丝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期待,有紧张,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忐忑。

她缓缓地用裁纸刀划开包裹,拆开层层叠叠的旧报纸,一个褪色的铁皮饼干盒出现在眼前。

那熟悉的模样,瞬间将她的思绪拉回到遥远的童年时光。这是她童年藏糖果的宝贝盒子,曾经承载着她无数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当她打开盒盖,盒底躺着的素描本让她的呼吸瞬间停滞。

泛黄的纸页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五岁时画的歪扭太阳,那稚嫩的笔触中,充满了对世界最初的好奇与想象,太阳的光芒像是不规则的锯齿,却透着一种别样的天真。

七岁临摹的花鸟图,虽然线条还很稚嫩,但已经能看出她对绘画的热爱,鸟儿的眼睛画得很大,仿佛在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甚至还有被母亲撕碎又仔细粘贴复原的《我的梦想》,画中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正乘着巨大的鸟翅膀飞向云端,每一道拼接的痕迹,都像是一道时光的伤痕,却又饱含着母亲别样的情感。

每张画的背面都贴着便利贴,母亲工整的字迹记录着日期:“囡囡第一次用蜡笔画太阳,那天她开心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像只欢快的小鸟。”

“偷偷在课本上涂鸦被我发现,当时气得我打了她手心,可现在想想,那认真画画的模样真是可爱。”最新的一张写于三年前,字迹却潦草得不成形,似乎书写时情绪极不稳定:“今天又梦见你小时候画画的样子,我的心像被什么揪住了,囡囡,你在远方还好吗?”

林夏看着这些字迹,泪水不由自主地模糊了双眼,心中五味杂陈,那些曾经被压抑的情感,在这一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画本最末夹着张皱巴巴的信纸,边缘被撕得参差不齐,像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书写又修改,每一处破损都仿佛在诉说着母亲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囡囡,”母亲的字迹带着前所未有的拘谨,一笔一划仿佛都承载着沉重的愧疚。“你走后我去了趟老阁楼,翻到这些画...以前总觉得画画耽误正事,现在才明白,你眼睛里的光,是我亲手掐灭的。”

那墨迹在某处晕染开来,仿佛是母亲落下的泪,洇湿了这承载着悔恨的信纸。“那天在画室看到你的画,那么多鸟在飞,突然就想,或许当初该让你飞的。”

林夏将信纸按在胸口,画室暖光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在她眼前晕成朦胧的光斑,恰似她此刻模糊的泪眼。

记忆突然清晰得可怕,如同一部放映机,在她脑海中不断闪过那些刺痛的过往:十二岁生日那天,她满心欢喜地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盒水彩,那鲜艳的色彩仿佛是她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然而,母亲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留情地将水彩盒扔进垃圾桶,那一刻,她的希望如玻璃般破碎,同学们诧异的目光像针一样刺痛她的心;十七岁那年深夜,她偷偷在被窝里画星空,那是她在繁重学业中唯一的慰藉,手电筒那微弱却温暖的光,却被母亲的怒吼瞬间劈碎,黑暗重新将她笼罩,她的梦想被无情地扼杀在摇篮里。

而此刻,这些带着刺痛的过往,却与母亲颤抖的字迹交织成柔软的茧,包裹着她那颗曾经受伤的心。

在母亲寄来的铁皮盒里,除了那本承载着童年记忆的画本,还有一条红围巾。林夏拿起红围巾,轻轻抚摸着,那熟悉的触感让她的思绪瞬间回到了逃离的那个夜晚。

那是她逃离当晚落在巷口的红围巾,内侧用针线绣着:“囡囡怕冷,到南方也别忘了戴。”林夏看着这行字,心中五味杂陈。曾经,母亲的控制让她感到窒息,她不顾一切地逃离。

然而,这条红围巾却让她看到了母亲隐藏在严厉背后的温柔与关怀。母亲虽然不理解她的梦想,但对她的爱从未改变。这条褪色的红围巾,成为了她们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在看什么?”陈默的声音从身后轻轻传来,如同微风拂过湖面,打破了这短暂的寂静。与此同时,小满也蹦蹦跳跳地从一旁冒了出来,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好奇。林夏转身时,陈默已经瞥见画纸上未完成的候鸟,目光在画布上缓缓移动,若有所思。“这构图...像是要同时拥抱过去和未来。”

他伸出手指,指着画布左下角的小城轮廓,“不过这里的色调,比之前温暖很多。”那语调中带着欣赏与理解,仿佛读懂了林夏画作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小满则歪着头,用手语急切地比划着:“夏夏,这画好棒!感觉和你以前画的不太一样啦。”

她的眼神满是真诚的赞美,随即又凑到林夏身边,看到了那封皱巴巴的信纸,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林夏轻轻给小满打手语解释着信的内容,小满的表情渐渐变得动容,她紧紧握住林夏的手,像是在传递力量。

林夏轻轻拿起母亲寄来的画本,将童年画的太阳小心翼翼地贴在画布边缘,眼神中满是感慨。

“你看,原来我一直都在画候鸟。小时候画逃离,后来画挣扎,现在...”她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而柔和,随后蘸取钛白颜料,在群鸟羽翼间轻轻点出细碎的星芒,每一笔都仿佛倾注了她对未来的期许。

“它们终于不用再拼命向南飞了。”那星芒在画布上闪烁,如同希望的火种,照亮了整个画面。

当晚,林夏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给母亲拨通了视频电话。小满也搬了个小板凳,紧挨着林夏坐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

屏幕里的女人坐在略显陈旧的老屋里,头发白了大半,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她身后的墙上,挂着林夏寄回去的明信片拼贴画,那些色彩斑斓的明信片,给这略显黯淡的屋子增添了几分生气。

“妈,我把那些画都拍下来了。”林夏举起素描本,镜头缓缓扫过每张稚嫩的画作,像是在回顾自己走过的曲折道路。

“等我办画展,想专门设个展区,就叫《被珍藏的童年》。”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一丝兴奋与期待。

母亲别过头,快速地擦拭眼角,再转过来时却逞强地笑,那笑容中带着掩饰不住的欣慰与感动。

“老太婆不懂什么艺术,就觉得...你小时候画的太阳,比现在的还亮。”

那笑容里,有着对过去的释怀,也有着对女儿深深的骄傲。

小满在一旁用手语急切地向林夏母亲比划着:“阿姨,夏夏可厉害了,她的画一定会有很多人喜欢!”林夏笑着给母亲翻译,母亲看着屏幕里活泼的小满,忍不住笑出了声,连连点头。

三人隔着屏幕沉默片刻,仿佛都在感受着这来之不易的温馨与和解。突然,她们同时笑出声,笑声透过屏幕,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驱散了曾经的阴霾。

窗外的风裹着木棉絮轻轻掠过,如同轻柔的梦,远处传来候鸟迁徙的鸣叫,那声音仿佛是大自然为这温馨一幕奏响的赞歌。

三个月后的毕业展上,《归途与远方》被安置在展厅中央,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小满像个小卫士般,守在画旁边,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个路过的人用手语介绍这幅画背后的故事,遇到不理解手语的,她就拉着旁边的志愿者帮忙翻译。

画前驻足的观众总在疑惑:那些候鸟究竟是飞向南方,还是北方?那画面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让人陷入对人生方向与归宿的思考。

林夏站在人群外,静静地看着母亲戴着老花镜,用颤抖的手指轻轻抚摸画框边缘——那里别着她童年画的小鸟,翅膀上的蜡笔痕迹依然鲜艳如初,如同她对绘画的热爱从未褪色。

暮色降临时,林夏独自走到海边。涨潮的海水温柔地漫过脚踝,带来丝丝凉意。远方的候鸟群正掠过天际,它们的羽翼在晚霞中镀上金边,像是被点燃的火焰,忽而转向北方,忽而朝南,仿佛在寻找着真正的归宿。

它们的身姿轻盈而矫健,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最终化作点点流光,消失在海天相接处,融入那片无尽的绚烂之中。

林夏知道,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单向的逃离,而是学会在记忆的巢穴里汲取力量,又带着这份力量,永远向着光的方向,轻盈而坚定地远航。

那光,是梦想的指引,是亲情的温暖,更是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它将照亮她前行的道路,让她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地追寻属于自己的方向。

正如林俊杰在《自由不变》中所唱“属于我们的自由,从不曾变更过”,林夏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那份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绘画梦想的自由。

林夏母亲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方,似乎能看到女儿那自由的身影。她在心中默默念着,希望女儿能一直这样自由快乐地走下去,就像林俊杰歌里唱的那样,在自由的天空中尽情飞翔。而她自己,也会在这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女儿,用自己的方式,弥补曾经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