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经难诵

八月的最后一天,西门汶泗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他就已经在书房里忙活了,小心翼翼地检查着一个紫檀木匣子中的物件。匣子里整齐地排列着二十二个丝绸函套,每个函套上都绣着精美的云纹,颜色从深到浅,如同晨曦渐变的天空。

“少爷,您这是一宿没睡?“王叔推门进来,看到西门汶泗通红的眼睛和桌上冷透的咖啡,不由得皱眉。

“马上就好。“西门汶泗头也不抬,手指轻抚过最后一个函套上的暗纹,“锦盒准备好了吗?“

王叔叹了口气,递过一个深蓝色的锦盒:“按您要求的尺寸做的,衬里用的是苏州真丝。“

西门汶泗点点头,将函套一个个放入锦盒中。每个函套里都装着一卷手抄道经,从汉代的《太平经》到明代的《性命圭旨》,涵盖了道教两千年来的重要典籍。更珍贵的是,这些抄本分别出自二十二个不同朝代的书法家之手,是他花了三个月时间,通过各种关系从收藏家和博物馆那里借来或购得的。

“徐道长今天生日,您这是...“王叔欲言又止。

西门汶泗轻轻合上锦盒,用一块绣着银色云纹的蓝布包好:“她喜欢道经,尤其是古抄本。“

“可这礼也太重了...“王叔看着那个价值连城的锦盒,忧心忡忡,“万一徐道长又像上次那样...“

“那就再送回来。“西门汶泗笑了笑,眼下浮现出淡淡的青色,“我习惯了。“

天刚蒙蒙亮,西门汶泗就驾车来到了白云观。清晨的观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早起的道士在打扫庭院。他轻车熟路地来到徐婻正的寮房前,将锦盒放在门口,又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卡片,压在盒子下面。

卡片上写着:“婻正生辰吉乐。愿岁岁年年,平安喜乐。——汶泗“

他没有敲门,放下礼物就悄悄离开了。这是他的习惯——从不强求她当面接受,总是给她留足拒绝的空间。

回到车上,西门汶泗没有立即发动引擎,而是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这三个月来,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就为了集齐那二十二卷道经。最艰难的是那卷唐代的《坐忘论》抄本,收藏者死活不肯出让,他硬是用了三件珍贵古董才换来。

但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一想到徐婻正看到这些抄本时可能露出的表情,他就觉得一切都值得。那个总是清冷自持的女子,只有在面对珍贵典籍时,眼中才会闪现出孩子般的欣喜。

“希望这次能让她开心...“西门汶泗喃喃自语,发动了车子。

徐婻正推开房门时,第一眼就看到了那个蓝布包裹的锦盒。她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拿起盒子,分量比她想象的要沉。卡片上的字迹工整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

她将盒子抱进屋内,放在桌上,却没有立即打开。阳光透过窗棂,在蓝布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徐婻正伸出手,指尖轻触布料上的云纹,像是在触碰什么易碎的珍宝。

“二十二岁...二十二卷...“她轻声自语,突然明白了这个数字的含义。

深吸一口气,徐婻正终于解开蓝布,打开锦盒。当看到里面排列整齐的丝绸函套时,她的呼吸一滞。第一个函套是深蓝色的,上面用银线绣着“太平经“三个字。她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卷轴,轻轻展开。

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是典型的汉代隶书,端庄古朴。卷末有收藏者的题跋,说明这是东汉末年的抄本,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徐婻正的手指微微发抖。作为道士,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份礼物的价值。这不仅是一卷古书,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无数修行者的心血与祈愿。

她一个函套一个函套地查看,每一卷都让她惊叹不已。唐代的《坐忘论》抄本墨迹如新,宋代的《悟真篇》上有历代高道的批注,元代的《金丹大要》还保留着当时的装帧...当她打开最后一个函套,看到里面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亲笔所书的《无根树》时,一滴泪水不受控制地滑落。

这是她入道以来第一次落泪。

“无量天尊...“徐婻正慌忙擦去眼泪,仿佛被自己的反应吓到了。

她将经卷小心地放回函套,又一一归位,然后坐在桌前,久久地望着锦盒出神。阳光渐渐强烈,照在锦盒上,映出丝绸特有的光泽。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描绘着盒盖上的纹路,思绪却飘到了三个月前。

自从医院出来后,西门汶泗几乎每天都来白云观,有时带药膳,有时带些小玩意。起初她还会推拒,后来便默许了这种关怀。最让她意外的是,他开始每天清晨在观门外放一束野花,不署名,也不求回应。她曾连续七天置之不理,那些花就静静地躺在门口,直到枯萎。第八天,她终于忍不住将花捡了进来,供养在三清殿前。

从那以后,西门汶泗的花再也没有间断过。有时是山间的野菊,有时是路边的蒲公英,朴素却充满生机。而她,也习惯了每天清晨去门口“偶遇“那束花,然后装作不经意地带回殿中供养。

“徐师叔?“门外传来小道士的声音,“监院师父找您。“

徐婻正回过神来,匆忙将锦盒藏到床下:“就来。“

一整天,徐婻正都心不在焉。晚课诵经时念错了段落,用斋时筷子掉了两次,就连师父问她话,她也反应慢了半拍。

“婻正,有心事?“晚课后,静虚道长将徒弟叫到禅房。

徐婻正跪坐在蒲团上,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道袍上的褶皱:“师父...我...“

“可是为了那生辰礼物?“静虚了然地问,“西门公子送的?“

徐婻正猛地抬头:“师父怎么知道?“

“观里谁不知道?“静虚笑了笑,“那年轻人捧着那么大个锦盒,天没亮就来了。知客师兄看得一清二楚。“

徐婻正的耳根烧了起来:“弟子...不知该如何处置。“

“礼物很贵重?“

“二十二卷古抄本,从汉代到明代...“徐婻正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有些是孤本。“

静虚道长倒吸一口冷气:“这...确实太重了。“

“弟子想退还,可是...“徐婻正咬了咬下唇,“又怕伤了文物。“

静虚沉思片刻:“先妥善保管吧。找个机会,当面说清楚。“

徐婻正低头应是,但心里明白,这个“说清楚“会有多难。

第二天清晨,徐婻正比平时早起了半个时辰。她轻手轻脚地来到观门外,果然又看到一束野花,今天的是几枝淡紫色的桔梗,间或点缀着几朵白色的小雏菊。她蹲下身,将花束捧起,深深吸了一口那淡淡的香气。

“喜欢吗?“

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吓得徐婻正差点把花扔出去。她回头,看到西门汶泗站在不远处,嘴角挂着浅浅的笑意。晨光中,他的卷发泛着金色的光泽,杏眼里盛满了温柔。

“你...你怎么在这里?“徐婻正慌忙站起来,花束紧握在胸前,像是防御的盾牌。

“来碰碰运气。“西门汶泗走近几步,“连续放了三个月花,今天终于抓到'采花贼'了。“

徐婻正的脸刷地红了:“我...我只是...“

“只是恰好路过,恰好看到花,恰好捡起来?“西门汶泗笑着接话,“好巧,我也是恰好路过,恰好看到你。“

这种被拆穿的感觉让徐婻正无地自容。她转身就要走,却被西门汶泗叫住。

“等等!“他的声音突然正经起来,“昨天的礼物...还喜欢吗?“

徐婻正停下脚步,背对着他,肩膀微微绷紧:“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西门汶泗叹了口气,“但那些经卷真的很配你。它们等待了千年,就为了遇到一个真正懂它们的人。“

这句话让徐婻正心头一颤。她慢慢转过身,看到西门汶泗脸上罕见的认真表情。

“你不必如此。“她轻声说,“我们之间...没有可能的。“

西门汶泗沉默了片刻,突然笑了:“我喜欢你,是我的事。你喜不喜欢我,是你的自由。这两者并不冲突。“

这个回答出乎徐婻正的意料。她以为他会纠缠,会追问,会像那些俗世男子一样死缠烂打。但他没有,只是站在那里,笑容干净得像清晨的阳光。

“回去吧,花要蔫了。“西门汶泗指了指她手中的桔梗,“明天还有新的。“

徐婻正不知该如何回应,只好转身离开。走出几步,她忍不住回头,发现西门汶泗还站在原地,目送着她。晨风吹乱了他的卷发,却吹不散他眼中的温柔。

回到寮房,徐婻正将桔梗插进一个素白的花瓶,放在书桌上。然后她从床下取出那个锦盒,轻轻抚摸着光滑的盒面。西门汶泗的话在她脑海中回荡——“我喜欢你,是我的事“。

如此简单,又如此沉重。

那天之后,西门汶泗的花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观门外。有时徐婻正会去“偶遇“,有时不会。但无论她收不收,花都不会间断。渐渐地,她发现花束中开始出现白色的茉莉,她最爱的香气。

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徐婻正辗转难眠。月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规整的光影。她起身点燃一炷香,跪在蒲团上开始打坐,试图平复纷乱的思绪。

但今晚的静心格外困难。无论她如何调整呼吸,如何默诵经文,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西门汶泗的笑容,他说“我喜欢你,是我的事“时的神情,还有那二十二卷道经上承载的千年时光。

“无量天尊...“徐婻正睁开眼,发现香已经燃尽,而她的心绪比打坐前更加混乱。

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入道五年来,打坐一直是她平复心绪的最有效方式。无论多么烦躁,只要静坐片刻,便能重归平静。但今晚,道法似乎失效了。

徐婻正起身来到书桌前,取出日记本。她已经很久没有写日记了,上一次记录还是住院期间。笔尖悬在纸面上方,墨汁滴落,晕开一小片蓝色。

“今夜心绪不宁,打坐无效。“她写道,“思及西门君所言'我喜欢你,是我的事',心如擂鼓。此等凡心妄动,实非修道之人应有...“

写到这里,她停下笔,盯着纸面上的字迹出神。墨迹未干的字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是有了生命。一滴水珠落在“西门君“三个字上,晕开了墨迹。徐婻正这才意识到自己哭了。

“我这是怎么了...“她慌乱地擦去眼泪,合上日记本。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冷的光辉洒满庭院。徐婻正站在窗前,看着月光下的白云观。五年前,她就是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五年后,同样的地方,却让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第二天一早,徐婻正敲响了静虚道长的房门。

“师父,弟子想闭关一段时间。“她跪在静虚面前,声音低沉。

静虚道长放下手中的经卷,仔细端详徒弟:“为何突然要闭关?“

“弟子...心绪不宁,修行受阻。“徐婻正低着头,“需清净身心,重归正道。“

静虚沉默良久,轻叹一声:“可是为了那西门公子?“

徐婻正没有回答,但紧绷的肩膀已经泄露了答案。

“罢了。“静虚摆摆手,“西厢有间静室,你去吧。何时出关,随你心意。“

“谢师父。“徐婻正深深一拜,退出禅房。

当天下午,徐婻正就搬进了西厢的静室。这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只有一张矮桌、一个蒲团和一盏油灯。窗户很高很小,透进来的光线有限,正好适合静修。

徐婻正盘腿坐在蒲团上,开始调息。闭关期间,她将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只靠清水和少量干粮维持生命,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内观修行中。

“希望能找回内心的平静...“她轻声自语,闭上了眼睛。

西门汶泗是三天后才知道徐婻正闭关的消息。那天他照常来送花,却被知客道长告知徐婻正已经闭关,归期未定。

“闭关?“西门汶泗愣住了,“为什么突然...“

“修行之人,闭关静修是常事。“知客道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西门施主若无要事,还是不要打扰为好。“

西门汶泗失魂落魄地回到车上,手中的花束无力地垂落。他知道,徐婻正的闭关多半与自己有关。是他的一厢情愿,给她带来了困扰。

“我真是个混蛋...“他捶了一下方向盘,喇叭发出刺耳的声响。

接下来的日子,西门汶泗没有再去白云观。但他每天都会派人送一束花过去,依然放在观门外,只是不再期待有人来取。他把自己埋在工作里,从早到晚泡在茶楼,试图用忙碌麻痹自己。

一周后的深夜,西门汶泗独自在茶楼顶层喝闷酒。麦卡伦威士忌的醇香在口中扩散,却驱不散心中的苦涩。窗外下着小雨,雨滴打在玻璃上,像是无数细小的手指在敲击。

“少爷,您少喝点。“王叔担忧地劝道,“这都第三杯了。“

西门汶泗摇摇头:“王叔,你说我是不是做错了?“

“少爷指什么?“

“喜欢上一个不该喜欢的人。“西门汶泗苦笑道,“明知道没有结果,还一厢情愿地纠缠,害得人家要闭关静修...“

王叔叹了口气,在少爷对面坐下:“老话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感情这事,哪有该不该的?“

西门汶泗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可她是个道士啊...全真派不许婚嫁,这是铁律。“

“那少爷打算怎么办?“

“我不知道...“西门汶泗揉了揉太阳穴,“我只知道,见不到她的日子,像行尸走肉一样。“

王叔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收走了空酒杯:“天色已晚,少爷该休息了。“

西门汶泗没有动,依然望着窗外的雨。雨越下越大,打在窗上的声音如同擂鼓。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

“王叔!备车!“

“现在?外面下着大雨呢!“

“就是现在!“西门汶泗已经站了起来,眼睛亮得惊人,“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半小时后,浑身湿透的西门汶泗站在白云观西厢的墙外。雨水顺着他的卷发滴落,衬衫紧贴在身上,但他毫不在意。他仰头看着那扇高而小的窗户——那是徐婻正静室的窗户,隐约可见微弱的灯光透出。

“她还没睡...“西门汶泗喃喃自语,胸口涌起一股暖流。

他从车上取来早已准备好的工具——几株茉莉花苗,一把小铲子,和一个防水手电。在雨中,他开始小心翼翼地沿着墙根种下花苗。泥土被雨水浸透,变得松软,但他还是挖得十分认真,确保每一株花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这是耐寒品种,冬天也能活...“他一边种一边自言自语,“等春天来了,就会开花,香得很...“

种完花苗,西门汶泗退后几步,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七株茉莉沿着墙根排列,正对着徐婻正的窗户。虽然现在还很弱小,但假以时日,一定会长成一片花海。

“我每天都会来浇水。“他对着窗户轻声说,明知里面的人听不见,“你不用回应,就当是...一个朋友的心意。“

雨依然下个不停,但西门汶泗心中的阴霾却散去了。他最后看了一眼那扇透着微光的窗户,转身离去。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徐婻正从入定中醒来,发现一束阳光透过小窗照进静室。她起身活动僵硬的四肢,无意间瞥见窗外有什么东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走近窗户,徐婻正踮起脚尖向外望去。只见墙根处整齐地排列着几株新种的花苗,叶片上还挂着水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更让她惊讶的是,每株花苗旁边都插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字。

她费劲地伸手够到最近的一张,上面写着:“今天下雨了,希望静室不潮。爷爷问我为什么浑身湿透回家,我说去种花了。老爷子笑我疯了。——泗“

徐婻正的手微微发抖。她认得这些花苗是茉莉,她最爱的香气。而那个“泗“字,写得格外用力,像是要把名字刻进卡片里。

她一张一张地收集着卡片,每一张都记录着西门汶泗的日常琐事。有关于茶楼生意的,有爷爷的趣事,甚至还有他对天气的抱怨。平凡的文字,却透着说不出的温暖。

最后一张卡片上写着:“你修你的道,我守我的情。不必回应,各自安好。“

徐婻正将卡片贴在胸前,闭上眼睛。一滴泪水无声地滑落,滴在那株小小的茉莉花苗上,与晨露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