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茵陳蒿
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生丘陵阪岸上。
【名義】“茵”,“墊子、褥子”也,茵陳之幼苗叢生而密,多毛而綿軟,正如軟綿綿的墊褥。此苗生于上年的根上,因而稱之爲 “茵陳”,茵陳爲蒿類,合稱 “茵陳蒿”。
【正誤】茵陳春采幼苗,多毛而綿軟,藥材稱爲綿茵陳。或有不明神農命名之意,認爲有 “蒿”字,即是茵陳已開花結果呈蒿狀之植物入藥也。神農命名,是讓後人準確認識本草基原植物,而不是指藥材,“茵陳蒿”之名指其植物,而非藥用部位。因此茵陳蒿的藥用部位即今普遍使用的幼苗,藥材即 “綿茵陳”也。若用枯老之蒿幹,如何能成上品 “久服輕身益氣,耐老”之本草?
【来源】茵陈蒿源于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和猪毛蒿A.scoparia Waldst.et Kit.幼苗。
【分布】茵陈蒿分布于华东、中南、辽、冀、陕、台、川等地,主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猪毛蒿分布全国各地,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
【药材】幼苗卷缩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