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现在世界上实行的最广泛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制度,但也仍然是最富争议的社会经济制度,而争议的焦点在于其收入分配。本节将尽可能客观地介绍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及其收入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评析。

一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有两个核心要素: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自由拥有生产资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私人可自由获得、使用和处置生产资料,强调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自由的企业家精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私人可自由进入不同的生产领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契约自由。

第三,消费者主权。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到市场上选购所需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决定企业生产什么,企业必须依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

第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主要通过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家户的消费和企业的生产,从而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

第五,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人权宣言》,1762年《社会契约论》等思想理论著作中提出了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些思想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精神文化。

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对立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以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括是一种理论的概括。世界上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没有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现实中的经济制度都是在两种理论形态的制度之间,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mixed economy)。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接近于理论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则称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如美国的经济制度;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更接近于理论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则称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如苏联的经济制度。

二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收入分配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导社会的生产,把资本、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对此,萨伊(1767~1832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方式进行了经典的描述:工资、利息和地租就是对劳动、资本和土地自身耗费的一种补偿,是为取得它们的生产性服务所付的代价。也就是说,工人提供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家提供资本获得利息,地主提供土地获得地租,这三种收入组成了创造商品效用的生产费用,直接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把萨伊的土地创造地租、资本创造利息、劳动创造工资的分配论称为“三位一体公式”。

三 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变革之难

马克思是资本主义制度最重要的批判者,提出要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即便如此,马克思还是给予资本主义制度高度的肯定。由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但马克思并没有具体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出如此的高效率。为此,我们试图提出一种解释。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劳动、土地所有者都最大限度地追求所拥有资源的经济回报。资本追求最高利润,工人追求最高工资,土地追求最高地租。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促成了资源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的有效配置,因为当一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寻找到其获得最高回报的使用时,这种生产要素将在价格的引导下继续寻找。当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寻找到其获得最高回报的使用时,也就意味着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说:“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福利。”

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虽残酷但优胜劣汰,促进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管理方式不断得到改善,从而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但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内生的收入分配问题。资本会积累并有不断集中的倾向,由此导致少数资本家拥有巨额资本。随着经济增长,地租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这就意味着,资本家和地主拥有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多,分得社会总产品的份额越来越大,由此导致收入分配失去公平。拥有巨额资本和大量土地的所有者还可能利用其经济力量谋求政治权力,甚至可能对劳动群众造成政治上的压迫。由此,引发了长期的对资本主义制度正当性的激烈争论。

关于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我们认为,不应过分强调社会财富的分配如何不平均。我们不妨把资本家的财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生产;另一部分用于消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拥有巨额财富的资本家的消费与其所拥有的巨额财富相比是相当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资本家的绝大部分财富是用于生产活动的。如果这些财富能够得到有效率的使用,客观上是在造福全社会。相反,社会财富如果没有适当的集中才真正是问题。

以上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集中在部分资本家手中有着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哪些人可更有效率地管理社会财富,由此社会财富得以有效地使用,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效率。

就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尼系数来说,普遍并不高,有的甚至较低,这也说明资本家并没有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过多地用于消费。

资本主义国家基尼系数普遍并不高还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司制度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少有关注。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司是普遍的企业法律形式。公司一旦成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的分离。如果资本家要将公司盈余转变为个人消费,则要交纳不低的个人所得税。因此,一般不会大量的把公司盈余用于个人消费,这就意味着公司的盈余大部分将转为社会的生产性资金。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配很不均匀而基尼系数却不高,如果存在消费的基尼系数则一定更低。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兴起受到新教文明的影响。一方面,新教中清教徒视劳动为天职,人们争分夺秒地去为上帝的荣耀获取财富;另一方面,清教徒严格限制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葆光,1995)。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920)指出: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愈加放手,这一状况亦愈加明显。新教入世禁欲主义原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在资本积累的阶段,新教理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及其收入分配制度具有这样的特点:既能够把蛋糕做得大,也能把蛋糕分配得相对合理。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收入分配制度变革之难,更不要说“推翻”“取代”。

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事实上,曾有不少国家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结果又导致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艰难转型。

也有对资本主义制度持改良态度的,并产生出诸多的改良方案。亨利·乔治(Henry George,1789)是一位重要的批判者,重点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乔治认为,地主拥有土地,但并没有为社会进步做出什么贡献却享有了物质进步的成果,这在经济分配制度上是不合理的。由此,乔治提出了单一税建议:“把地租化作国家的税收”,并且“取消地价税以外的全部税收”,国家只需要征收土地上产生的一切“非劳动盈余”这一种税,废除其他税收就可以满足政府的开支,因此该措施也被称为“单一税”。

显然,乔治对土地私有制的批评有着道德上的正当性。然而,乔治的改革方案却缺少可操作性。奥沙利文(O’Sullivan,2000)归纳了对乔治单一税的批评。一是单一税势必将土地对地主的回报降为零,使得土地价格为零,也就意味着政府本质上在没收土地,是否公平也是问题。二是如果土地回报为零,地主将放弃土地,留给政府官僚机构决定谁使用土地,而政府官僚并不能从土地的有效使用中获得利益,这就不能保证对土地进行最有效率的配置。三是衡量租金使得税收也有困难。大多数土地上有构筑物或其他对土地的改善,因而很难区分原始土地的价值和土地改善所获得的增值。因此,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按乔治单一税的建议实行。这也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必须要向不劳而获的地主支付地租来购买土地的有效配置。这也是效率与公平兼得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