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环境志:理论、方法与实践
- 周琼主编
- 1192字
- 2025-02-19 19:16:05
口述史的复调价值及其实现
郑佳佳 马翀炜[1]
摘要:布罗代尔认为,理想的历史应该是多声部的。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的出现使基于文献书写的历史的单声部特征显露无遗。口述史是现代社会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发出的声音。以口头陈述为基础的口述史的叙事和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的书写都同样是有关历史事实的观念的反映。各具独立旋律的叙事与书写理应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而形成复调历史。这种复调历史并非杜赞奇基于话语分析方法,以解构民族国家单线叙事为目的的复线历史。口述史与历史二者之间互补互益的差异使反思性知识与批判性知识可以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检讨并对历史事实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借鉴历史研究方法及滥觞于研究无文字民族的民族志方法是解决口述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口述史;历史;复调;民族志方法
理想的历史应该是多声部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道出了人们的愿望。然而,什么样的历史是理想的多声部的,以及要如何避免各个声部“互相遮掩覆盖”却是使布氏困惑的。[2]口述史的出现及发展有可能打破呈现历史事实的这种困难。口述史是以收集和使用口头材料来呈现历史的一种方法及结果。尽管“口述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源起都很早”,《荷马史诗》可以被视为西方最早的口述史,《史记》中的诸多部分也可以被视为中国口述史的早期作品。[3] 在此意义上说,《格萨尔王》《哈尼阿培聪坡坡》等都属于口述史。但是,这些口述史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未被当作口述史来关照。1938年,美国历史学者内文斯(Allen Nevins)出版口述史《通往历史之路》一书。现代口述史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兴起其标志是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4]在美国口述史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许多国家的口述史也逐渐发展起来。[5]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文字社会有文献传播之后,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便成为最为重要的历史,口述材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就沦为了补充材料。但是,当这些口头叙事被命名为“口述史”之后,口述史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生命力是令人震撼的。内文斯是否算得上是口述史的老祖宗可以讨论,[6]但他发明了这个概念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40年代“口述史”的提出绝非只是“给了一个名称”这么简单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口述史的出现表明了人们对于口述行为价值的重新认识。口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给予重视从根本上讲是对与言说相对的沉默的意涵的反思,对历史进行言说的言说者的身份多样性以及言说本身的多样性使得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的单声部特性被显露出来,无论是历史的书写还是口述史的叙事都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观念的反映,也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口述史的出现使得关于历史事实的言说多了一些不同的方式和结果,多声部历史的愿望庶几可以实现。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对于历史的批判性反思都是有价值的。相比于正史写作的老到圆熟,口述史还显得稚嫩青涩,口述史的成长尚需汲取历史学及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