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说明
前言
第一编 环境志的理论与方法
什么是环境志
一 环境志的概念界定
二 环境志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 环境志的价值
四 结论
感知、经验与技术:环境志研究价值刍议
一 引言
二 地理感知:环境变迁在地化与口述表达
三 地方经验:乡土知识中的环境逻辑
四 口述史料中的技术与环境
五 余论
口述史的复调价值及其实现
一 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二 历史叙事的多种可能
三 书写事象的选择性及切近事实的真实性
四 结语
基于学科交叉视角的环境志研究方法探析
一 从口述史、环境史到环境志
二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环境志研究
三 环境志研究展望
环境志研究史料的时空定位方法简论
一 导言
二 文化整合分析法
三 文献旁证法
四 考古佐证法
五 结论与讨论
第二编 区域环境史及环境志
环境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变迁研究视角的探讨
一 环境志的革命性意义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变迁研究 中的特殊价值
二 环境志在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变迁研究中的典型个案
三 讨论
昆明翠湖九龙池环境变迁过程及其动因
一 元明清时期翠湖与九龙池的名称更迭
二 民国时期自来水厂的建立:近代化转型下的九龙池
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化转型下九龙池池水断流及其原因
文化防灾的路径思考
一 提出问题
二 专家系统:防治病虫害要科学不要迷信
三 本土视角:传统文化对病虫害的认知、对策和功能
四 以器载道:承认并尊重本土生态知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江苏丰县柳毅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一
二
三
“成都三线企业口述史”征集中以环境问题为中心的几点思索
一 选题和准备
二 精心设计科学立体的征集体系
三 三线企业口述史中的环境问题
四 结语:基础作扎实,为后续研究创造广阔空间
云南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现状与对策[1]
一 云南省境内的中国传统村落
二 云南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的现状
三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时期太湖流域的渔民及其生计
引言
一 环太湖低地湖荡区:陆上定居的兼业渔民
二 太湖以东高田区:定居但逐鱼而动的兼业渔民
三 太湖上流动捕鱼的专业渔民
四 东部水网区流动捕鱼的专业渔民
五 结语
生态与文化:草原土地沙化的人类学透视
一 引言
二 脆弱性:当地生态系统的本底特征
三 文化偏离与回归:鄂尔多斯高原的农牧交错历程及其生态环境后果
四 回归游牧:蒙古族游牧文化及生态维护
五 结语与讨论
苗族民间信仰视野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一 靖州县三锹乡地笋苗寨及其苗族
二 地笋苗族的民间信仰与自然生态
三 结语
第三编 滇池环境口述史研讨
滇池“放鱼史”及其水环境变迁研究(1958—2018)
一 滇池放鱼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958—1975)
二 “自然增殖与人工放养”(1976—1990)
三 滇池渔业的转向与土著鱼类繁殖的尝试(1990—2009)
四 滇池“以鱼控藻”的实施(2010年至今)
五 结语
滇池水生态环境演变回顾与展望
一 滇池的形成与演变
二 滇池水生态环境变化
三 水体污染成因分析
四 水体污染主要特征分析
五 滇池污染治理思路演进
六 滇池污染治理主要工程措施
七 滇池治理主要政策法规建设
八 “十二五”末滇池治理规划绩效
九 滇池污染治理总体评价
十 展望
机遇与挑战:环境志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一 “环境志”与“环境口述史”辨析
二 环境志的发展机遇与当前面临的挑战
三 关于环境志研究中口述访谈实践的思考
四 结语
口述记忆中滇池环境的历史变迁
一 口述记忆中历史早期滇池的环境变迁
二 口述记忆中元明清时期滇池的环境变迁
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滇池环境变迁
四 口述记忆中21世纪以来滇池的环境治理与改善
五 结语
附录
第八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环境志: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会议综述
一 环境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 区域环境史及环境志
三 滇池环境口述史研讨
四 结语
后记
更新时间:2021-09-28 15: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