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展览

叶晴走进电梯,数字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跳动,从1到14。她心里依然回味着刚才的早餐,那种精心制作的满足感让她整个人都轻盈起来。昨晚喝醉后对杨子轩的质问,以及清醒后极力拼凑出的记忆碎片,像是一块未解的拼图,被她刻意忽略。她甚至没多想为什么杨子轩会突然邀请她去看什么艺术展,只是习惯性地答应了。对她而言,这不过是又一次常规的同事间活动,就像以前无数次一起开会、一起出差一样,她努力将一切拉回“正常”的轨道。

电梯门“叮”的一声打开,叶晴走出电梯,一眼就看到了展厅门口的杨子轩。他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衬衫,袖子随意地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他正低头看着手机,似乎在等待什么。

“早啊!”叶晴轻快地打了声招呼。

杨子轩抬起头,看到叶晴时,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他对着叶晴微微一笑,带着一丝早晨特有的慵懒:“早。等很久了吗?”

“刚到。”叶晴摇摇头,随口问道,“今天展览什么呀?”

杨子轩指了指展厅入口处的介绍牌:“当代艺术。听说是几个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主题是关于时间和记忆的。”

时间和记忆。这几个字像一把钥匙,再次打开了叶晴内心深处那扇紧闭的门。昨晚的疑问瞬间涌上心头,她强作镇定,目光悄悄落在杨子轩脸上,试图从他平静的表情中读出些什么。是巧合吗?还是他刻意为之?他的邀请,究竟是单纯的同事邀约,还是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她不确定,也不敢深想。

她没有深究,只是笑了笑:“听起来挺有趣的。”

两人并肩走进艺术展厅。展厅里的人不多,稀疏的参观者在各种抽象的装置和色彩斑斓的画作前驻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混合了油墨、木材和空调的清冷味道。

叶晴的目光很快被一幅巨大的画作吸引,她停下脚步,久久地凝视着它。这是一幅用现代派表现形式重新演绎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经典作品《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原作那浪漫的印象派用色,细腻的笔触,以及微风吹拂起女子淡紫色的衣裙及头巾的描绘,总给人一种如梦似幻、亦真亦假的感觉,仿佛很近又很远。这幅画是本次展览的压轴作品之一。

这幅画背后还有一个故事。画中的女子是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尔,她曾在海滨公园的阳光下,撑着伞,被莫奈捕捉下那充满生命力的瞬间。然而,卡米尔最终因病离世。多年后,莫奈再次创作了《持伞的女子》,画中的模特却是他的继女苏珊娜。这幅画与前作极为相似,却又多了一份淡淡的忧郁与思念。苏珊娜仿佛是卡米尔的“影子”,承载着莫奈对逝去爱人的追忆。这幅《持伞的女子》就安静地挂在《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旁边,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延续,但画面中的人物却是面目模糊,没有任何的面部表情,可能在莫奈看来,心中那个人,那段情,谁也无法取代。

杨子轩站在叶晴身旁,他的目光落在她专注的神情上。他知道,这幅画的风格,是叶晴喜欢的。他的眼神,也渐渐被画作吸引。

杨子轩的内心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看着画中那明媚而富有朝气的女子形象,他恍惚间看到了自己逝去的姐姐,她也曾是那样生机勃勃。而《持伞的女子》的故事,更是与他此刻的心境不谋而合。叶晴身上那种独有的活力和明媚,有时会与姐姐的影子重叠,让他感到一种矛盾而又熟悉的吸引力。他开始感到困惑,自己对叶晴的这份超越职场的照顾,究竟有多少是因为她像姐姐,又有多少,是真正被她本身所吸引?他感到一丝愧疚,这份照顾对叶晴来说,是尊重还是打扰?他自己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内心深处早已波澜壮阔,难以琢磨。

叶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那幅画。她的思绪随着画中的意境飘向远方,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昨晚。她想起自己坐在马桶上,突然背脊发凉的那一刻,以及之后在床上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反复咀嚼着那句话——“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她分不清,自己是他的暧昧对象,还是仅仅一个被特殊关照的下属。

就在这时,杨子轩轻咳一声,打破了画作前的宁静。他转头对叶晴说:“走吧,我带你见见这次展览的发起人。”

他带着叶晴穿过人群,来到展厅一角的休息区。一位身材高大、气质儒雅的德国男子正与几位嘉宾交谈。他有着一头浓密的金色头发和一双睿智的蓝眼睛。

“尔贝!”杨子轩走上前,语气带着几分熟稔与喜悦。

那位德国男子闻声转过身,看到杨子轩时,脸上立刻浮现出灿烂的笑容。“子轩!好久不见。”他热情地与杨子轩握手拥抱。

杨子轩笑着介绍道:“叶晴,这是我的老朋友,这次艺术展的发起人,马蒂亚斯·冯·施耐德(Matthias von Schneider)。马蒂亚斯,这位是叶晴,我的……同事。”

“你好,叶小姐。”马蒂亚斯伸出手,眼中带着友善的笑意,“很高兴见到你。”他的中文带着一丝德国口音,却显得格外亲切。

叶晴有些受宠若惊地与他握手:“施耐德先生,您好。这次展览非常精彩。”

“你也很喜欢艺术,是吗?”马蒂亚斯看向叶晴,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

杨子轩接话道:“她很喜欢《打伞的女子》那幅画。”

马蒂亚斯闻言,微笑着对杨子轩说:“是吗?那幅画的灵感,确实与一些特别的记忆有关。杨桦当年也很喜欢那幅画。”

杨桦?这个名字让叶晴的思维停顿了一下。她下意识地转头看向杨子轩,他脸上神色如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叶晴心里划过一丝疑惑,却没多想,只当是马蒂亚斯随口提及的某个艺术家或朋友。

她礼貌地问道:“请问,杨桦是谁呢?”

马蒂亚斯脸上的笑容变得有些复杂,他看了一眼杨子轩,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伤。杨子轩的身体微微僵硬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只是抿了抿嘴唇。

“杨桦啊,她是子轩的姐姐。”马蒂亚斯轻声解释道,语气中带着回忆和一丝无奈,“我算是他们姐弟俩在留法时的邻居和盟友。如果杨桦还在的话,她一定会是一个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但她永远地留在了叙利亚的星空下。当时,她是一位‘共同未来’的中国志愿者。”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有些飘远,仿佛回到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共同未来’是一个跨国人道救援组织,他们主要在冲突地区提供医疗和教育援助。杨桦她……她总是有着一颗炽热的心.....

马蒂亚斯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仿佛被回忆刺痛:“但是,在一次护送医疗物资的行动中,他们的车队遭遇了意外……她和另外几位志愿者,再也没有回来。那一年,她才二十七岁。”他微微叹息,眼神中充满了惋惜。

展厅的背景音乐似乎也变得沉重起来。叶晴呆住了,刚才所有的疑惑,所有的不确定,都在这一刻像潮水般涌来,将她彻底淹没。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震惊、悲哀、由衷的惊叹、怜爱与惋惜。

她无法想象,杨子轩竟失去了一个那么明媚、热烈、优秀的姐姐。

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站在那里,无声地消化着这个突如其来的,令人心碎的故事。等她回过头来,才发现杨子轩,此刻只是静静地站着,没有说话,静静看着那幅画。他的目光没有焦点,却又像是穿透了时间和空间,回到了遥远的叙利亚星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