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与博弈:清末鼠疫背后的大国外交

程 龙

理查德·P.斯特朗(1872—1948)在接到美国政府的训令后,紧急启程,由马尼拉赶往上海。细菌实验室里的关键设备也已拆卸包装,随他同船运往中国。当其他乘客凭栏远眺,欣赏着海上美景时,斯特朗则在船舱里夜以继日地阅读有关鼠疫的研究文献。说是阅读,其实是恶补,因为他长期从事霍乱的研究与防治,鼠疫非其所长。在到达最终目的地沈阳之前,连斯特朗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美国政府放着权威的鼠疫专家不用,偏偏选择他去参加这次“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报纸上有关中国东北疫情的报道连篇累牍,但消息的来源五花八门,充斥着各种相互矛盾的信息。英、法、美、德、日、俄等国驻扎在哈尔滨、沈阳(奉天)、大连和丹东(安东)的外交官、医生和新闻记者们都从各自的立场发表对时局的看法,斯特朗也分不清孰真孰假,但他似乎能感觉到疫情背后隐藏着某种政治张力。他还不知道,围绕着中国东北地区的鼠疫防治,一场大国之间的外交角逐已经悄悄拉开了序幕,凭着自己的医学知识,他也即将卷入这出大戏的高潮,去扮演一个力挽狂澜的角色。

大国之间,合作与博弈无所不在。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就足以成为借题发挥的契机,或促成团结协助,或导致反目成仇,这是最近人们亲眼看到的事。但放眼历史,这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发生在清末中国东北地区的大鼠疫以及中、美、日、俄等国围绕防疫的外交斗争就是这样一个先例。研究这场大鼠疫的学术著作并不少见,但关注疫情背后的政治和外交博弈,就要首推美国学者威廉·萨默斯的这本著作。尽管书中也谈到了医疗史,但作者显然对政治外交更感兴趣,而清政府与列强之间心照不宣又紧锣密鼓的斗争也成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结合当下的特殊情形,读起来令人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