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提出要求
- 摊牌了,我是天下第一豪门
- 红薯
- 2128字
- 2025-04-02 12:00:41
其实这个说法也是不怎么准确的。
书籍因为珍惜程度不同,流传时代不同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并不是每一本书籍都能被妥善的流传至今。
一些古籍,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原因,早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在前朝时期,世家以垄断更多的孤本为乐。
那些比较珍贵的孤本、真迹,外界根本接触不到!
哪怕是抄录或者印制的内容,也只在世家内部流通。
还是华国建立后,陛下通过抄家的手段,从那些大世家手中带回来了大批的孤本,充实了翰林院的书库。
才让一些不见天日的孤本,有了被更多人看到的机会。
所以说,书籍并不是能够被所有人看到。
相反,一些有着陪葬癖之人,还会将生前最珍视的孤本、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
让这些珍贵的典籍彻底失去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陛下这话的意思是……”
老翰林有些迟疑,摸不准王林的态度。
王林则认真的说道:“天下读书人有许多,但可供他们学习的书籍却是有限的,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一些书籍本就脆弱不堪,保存的不够完善,已经出现了破损,很多理解和内容都是后人加以补充填补进去的。
其原本的意义、观点,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不是那么确定、可信。”
对于这方面,王林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前世虽然也出土过很多的文献,且一些古人名言,比如说《论语》、《道德经》等名著。
都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属于全人类的瑰宝。
但这些东西与最初的版本,真的是同一个东西吗?
这一点,没人可以确认。
在流传的过程中,因为缺损和保存不当造成的损害,导致很多真迹早早失传。
后人也只能根据记忆和一部分推断,将内容补全。
其中甚至有些人为干涉的痕迹,比如说某些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会故意修改某些内容。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读书人其实不会去质疑这些内容是否正确。
他们只是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且将已经学到的观点,奉为圭臬,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哪怕他们最初学习到的观点,可能就是错误的,被人刻意修改甚至是颠覆的内容!
老翰林闻言,心中其实对于这个说法是有些抗拒的。
如果认同了这个观点,不就意味着,他们如今坚持的很多理念和知识,其实都是错误的吗?
可真张嘴想要反驳的时候,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老翰林在翰林院生活了几十年,期间,也见识过许多年轻官员,甚至主持过科举。
看过前朝那些参加科举的考生们,回答的五花八门的答卷。
就拿同一篇文章,因为不同的夫子,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而这些理解与朝廷出题人的理解不一样,那些不同的理解就会被划归进入错误答案的行列。
哪怕这其中有些人的观点,听起来其实还挺靠谱的。
“朕希望以后有更多人能有机会读书,学习知识,明白事理。想要让更多人进入学堂,朕知道很难做到,所以,朕想到了一个更容易的办法。”
王林也没有理会老翰林那副欲言又止的表情,只是继续描述自己心中的蓝图。
众翰林们有些不解。
更容易的办法?
到底是什么?
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可都未曾想到过什么办法,能够让人更容易的学到知识。
“朕打算让诸位编写一套丛书,专门为了打基础和考科举而准备。”
王林说出了他此行的目的。
众翰林:“……”
他们现在其实都有点懵。
专门为了科举准备的书?
朝廷不是已经划出了科举考试的重点吗?
这难道还不够吗?
老翰林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就直接问出了口:“陛下,如今朝廷已经将科举考试的出题方向,都告知了想要参加科举的考生们。这样做,已经足够了吧?”
“当然不够!”
王林严肃的摇头。
这才哪到哪?
如果这些已经足够的话,为何朝廷如今通过科举能够吸纳的人才,依旧还是那么少?
“诸位,你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在哪。朕以为,很多参加科举的人才,其实都缺乏名师指导,或是因为财力,或是因为所处地域的缘故。
这并非他们之错,却会导致他们错失与科举取得好名次的机会,诸位觉得,这样的结果对于那些考生而言,公平吗?”
王林认真的问道。
翰林们相互对视,都有些茫然。
陛下在和他们谈公平?
人只要活着,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
就像是他们,每个人的学识都不比如今朝廷的官员们差,可他们只能在翰林院担任一些闲职。
这样难道就公平了吗?
换到那些考生们身上,没有条件,无法去更好的书院,无法拜入大儒门下。
这就是他们的短板和缺陷。
也是无法平衡的问题。
以他们的视角,实在想不到能有什么办法来改善这一点。
“朕决定由诸位爱卿编写一本书,将所有科举所能用到的内容,包括经史典籍,全部汇总到同一本书籍当中。
其中关于文章的解释,也需要诸位进行统一的汇总和编写,以后,不需要考生们去猜。
他们只需要有能力将统一的答案背下来,就能通过最基础的考核。”
王林继续说道。
老翰林蹙眉:“陛下,臣并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而且,这样做岂不是对于那些经史典籍的冒犯?”
统一理解?
想法倒是不错,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思维方向不同,理解的结果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想要将这些不同的观念,全部统一起来,编写成为唯一答案。
本身就会抹杀掉一些原作者的意思,这样难道就公平了吗?
“冒犯?难道你们当中有人可以保证,你们现在对于那些文章的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王林冷笑反问。
文人有的时候就是喜欢钻这种牛角尖。
一方面职责别人做的都是错误的,一方面又从来不会去考虑,自己是否正确的问题。
下意识觉得,自己的决定、认知等,一定是正确的!
因为他们接受的观念,就是如此。
老翰林沉默了。
在经过王林刚刚说的那那番话后,他竟然也不敢确定,自己认知就一定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