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来潮周期前后不定,超前或错后1周,连续3个月经周期者,即可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初潮1年内月经周期尚未建立者,或45岁后进入更年期的妇女,若月经发生上述改变,但无其他不适,均不做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本病为气血失于调节,血海蓄溢失常所致。因肝主疏泄,所以本病肝失疏泄为总病机,在临床上大致可分虚实两类,属实者,多由肝而起,七情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时;虚者则多由肾虚血弱、气化失司、血海蓄溢失时所致。

【溯源】

本病在明代以前论述极少,仅在月经不调中有类似描述。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宋代《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

明代万全《万氏女科》始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提出“月水或前或后”的名称,和“悉从虚治”的治疗原则,并提出治疗方药以“加减八物汤并宜常服乌鸡丸”。万氏的论述虽简,但却提示了对本病从虚论治的治疗大法。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将本病称为“经乱”,亦赞同万全对本病“悉从虚治”的观点,但进一步将虚明确分为血虚和肾虚,而有“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之说,认为“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积,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又特别强调因情欲房室所致者“其病皆在肾经”,此证最多。治法,血虚者或补气血,或补肝脾,告诫不可妄行克削及寒凉之剂;肾虚者宜兼治心脾肾,或扃固命门。并提出务使“情舒愿遂”和“勇于节欲”等调养方法,不能全赖药饵。张氏所论,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并认为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提及了情志变化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清代《医宗金鉴》称本病为“愆期”,对本病又有了进一步的辨证,认为提前为有热,延后属血滞,血滞之中又有气虚血少、涩滞不足,和气实血多、瘀滞有余之别,进一步阐明本病并非“悉然属虚”,尚有属实者。

清代《傅青主女科·调经》将本病称为“经水先后无定期”,这个提法一直沿用至今。并提出“经来或前或后无定期”为肝气郁结,由肝及肾所致,认为“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更加进一步强调肝郁为本病之主因,并提出“疏肝之郁而开肾之郁”的治疗法则。并以“定经汤”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剂。傅青主在张景岳“心脾气积”“肾气不守”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本病在肝肾之郁,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肾郁,强调肝气郁结为经水先后无定期的重要病机。这为后世认识本病病机重在肝失疏泄、气血失调,提供了理论依据,至今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代《叶天士女科》认为本病可因脾胃虚弱、气血不匀所致。脾土不温、不思饮食以致血衰,故月经经期往后;次月饮食多进,月水又往前矣。治法主张理脾,脾旺则血匀气顺,月经自然应期。叶氏此说只能阐明月经延后之理,但其以饮食多进,月水提前解释似难令人信服。

综上各医家所论,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悉然属虚”到有虚有实,渐趋全面完善,调肝、补肾、健脾的观点为后世医家所遵从至今。

【采撷与体会】

1.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导致冲任功能紊乱是造成本病的主要机制,而导致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的原因又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因肝主藏血,主疏泄,司血海;肾主闭藏,主施泄;脾主气血生化,主统摄。如肝的疏泄失职,肾的启闭失常,脾的统摄无权均可累及气血、冲任,造成血海蓄溢失于常度而致月经周期先后无定。

2.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症之因实为肝郁气滞。常见于情志失畅,肝之疏泄功能失调而见气郁及血,症见月经前后无定,气滞则血滞而见后期;气郁而化热则见先期,其经期前后之变须视其肝之疏泄变化而定,所以治疗上首重疏肝之气机,务必使肝气条达,则月经周期自然正常。

3.青春期肾气未盛,更年期肾气日衰,或多产房劳伤肾,或久病及肾,肾精亏虚,无精化血,经血蓄期延长则经行后期;阴虚相火偏旺,迫血妄行,则经行先期。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进而致肾的阴阳偏盛偏衰,均可致月经周期先后无定。如《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

4.在本病的治疗原则上,应遵循疏肝固肾、健脾益气、调理气血、调理冲任为主,并当重视肝在本病病机中的作用。傅青主认为肝气郁结是乱经的主要病因,疏肝理气,调畅情怀,恢复肝之正常疏泄功能,月经自可如期而至。但妇女经、孕、产、乳屡伤精血,血虚不能养肝、柔肝,又可加重肝气之郁。且疏泄之品,其性常偏温而燥,过用则克伐精血,反过来可加重肝气之郁,故对此型者,在运用疏肝理气药时,注意不要过于香燥,同时遵循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益精以生血、养血以柔肝,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5.补肾调冲亦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但运用此法时须注意不可过用补阴或补阳之品,以影响肾之阴阳相互间的平衡,当遵循阳生阴长、阴阳互根的特点,使肾精充足,肾气健旺,达到阴阳平衡、冲任调畅,重建肾主藏精的功能。

6.在健脾方面,月经偏于先期者,当重视补脾益气,以增强摄纳功能;月经偏于延后者,当重在健脾养血,以增加月经的物质基础,促使月经按期而至。又脾虚可因于肝郁,亦可因失于肾阳温煦,故对本型患者,尤当处理好脾与肝肾的关系。视其证候,或疏肝调经,或固肾调冲,或健脾益气,总宜注意气血调顺,使之经候如期。

7.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因于肝郁,情志不畅而致郁结,郁怒则伤肝,以致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血海蓄溢失度,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时而来。或时而太过,时而不及,病初时多见太过,病久则多见不及,以致经行先后不定。又肝之疏泄可直接影响气血的冲和条达,疏泄失常可导致气血紊乱,气乱血乱而致“乱经”。如《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

8.肝郁证候表现及分析。月经周期不定,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行而不畅,有块,色正常。可见少腹或乳房胀痛,或连及两胁,心烦易怒,或郁郁不乐,或时欲太息,或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多弦。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时前时后,经量或多或少;肝郁则气滞,甚者血滞,故经行不畅或伴瘀块;气郁血滞、经脉壅阻,故见少腹、乳房、胸胁胀痛;肝喜条达,郁则失其条达之性,故心烦易怒或郁郁不乐,或时欲叹息;木旺侮土可见嗳气食少。

【处方与用药】

1.由肝郁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者,大多有七情失调病史,尤以思虑恼怒、诸事不顺、性情压抑为常见,体征除月经先后无定期外,并可伴有胸满、乳房胀痛、脘胀便闭等症,在治疗上,以行肝达木为主,故不宜使用温补药物,用药应偏于清降。

临床经验方与体会:

(1)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当归、白芍、柴胡、云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丹皮、山栀。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清肝解郁,常用于先后无定期之偏于先期为主者。方以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薄荷、柴胡疏达气机,当归、白芍养血,丹皮活血通经,山栀清热,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健脾和中。诸药合用,肝舒脾旺,气机舒畅,疏泄功能正常,月经自能调顺。如见因肝郁化热而月经超前,扰及上焦者,酌加黄芩、地骨皮、桑叶;肝热扰及中焦者,则兼见口苦、便坚、苔黄,可酌加黄连、知母、夏枯草等;如肝热扰及下焦者,则兼有便坚、尿赤、带浊等,可酌加黄柏、知母、泽泻之属。如肝郁血滞而偏于落后者,则以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变化为主。经来腹痛者,酌加香附、延胡索;夹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脘闷纳呆者,酌加枳壳、厚朴、陈皮;兼肾虚者,酌加菟丝子、熟地、续断。

月经先后无定期主因在肝,以肝郁而致气郁,气郁而致血郁,气血郁滞、疏泄不畅,以致胞宫之血不能按时而下。所以在辨证时,应始终侧重于“肝主疏泄”这一病机,但是也要考虑到其他脏腑对肝失疏泄的影响。

(2)制半夏、陈皮、茯苓、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木香、黄芩、山栀、槟榔、甘草、苍术、生姜。此方由《万氏妇人科》中开郁二陈汤变化而来,用于月经先后无定期中偏于痰湿肥胖,同时肝郁化热也较明显的患者。

(3)旱莲草、仙鹤草、茜草、侧柏炭、地榆、生地、阿胶、黄芩、丹皮、贯众。本方治疗偏于肾阴虚,并见经量较多、色红者。

(4)柴胡、丹皮、生地、地骨皮、远志、菖蒲、龙骨、龟甲、太子参、当归、黄连、肉桂。本方交通心肾,安神宁志,疏肝,可治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者。

(5)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柴胡、玉竹、石斛、地骨皮、黄芩。本方由《名医类案》一贯煎加减而成,为临床治疗因阴虚肝旺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之常用方,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胸胁攻痛、胸腹胀、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者。方中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地黄、枸杞子、当归滋阴养血;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地骨皮、黄芩清理阴虚肝盛之浮热,解郁止痛。全方合用则肝肾之阴血得养,肝气之横逆可平,尤适于阴虚肝郁之月经先后无定期。

2.因肾虚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者,临床上常见于初潮之年,肾气未盛、天癸已动而不稳,或年届七七,肾气日衰,天癸将竭所致。另外,房事过度或久病失养,均可亏耗肾气。肾气既虚,则致封藏施泄失职,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该藏不藏,则月经提前,藏而不泻,月经又见推后。

临床经验方与体会:

(1)人参、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远志、五味子、炙甘草、柴胡、枳壳炭。本方从张景岳固阴煎变化而来,在滋阴益气方中加入柴胡、枳壳炭,以疏肝止血而去经中余热,为治月经先后无定期、肾气阴双调之法的通用方。临床上可再根据先期偏多或后期常见,而分别加减用药:以先期为主者,常加入生地、旱莲草、女贞子、地骨皮、丹皮;如以后期偏多者,则可加巴戟天、仙茅、杜仲,在实际使用上一般宜去人参以防增热扰经。

(2)《傅青主女科》定经汤加减:柴胡、炒荆芥、当归、白芍、山药、茯苓、菟丝子、熟地。本方治疗由肝肾兼病所致的月经先后无定期,即既有肝郁,又有肾虚体征,在临床上又可按具体情况而加以扩充,比如常可加入黄芩、山栀、丹皮,并改炒荆芥为荆芥炭。

(3)生熟地、山药、菟丝子、杜仲、乌贼骨、煅牡蛎、五味子、知母、山萸肉。本方治先后无定期而又偏于血量较多者,甚则可加蒲黄炭、茜草、制军炭;偏肝郁化热者常加入黄芩、柴胡、地骨皮。

(4)仙灵脾、肉苁蓉、川断、紫石英、党参、当归、杞子、枳壳、芡实、煅龙牡。本方偏治肾气虚,气不摄血、封藏失职所致的月经前后错乱者。一般临床上或多或少均伴有肾虚体征,如形体比较单薄、面色少华、腰膝困软、眩晕耳鸣等症。所以在治疗上偏重于治肾。

(5)枸杞子、续断、桑寄生、菟丝子、阿胶、当归、熟地、柴胡、山萸肉。本方由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变化而成,全方合用以补肾益气,健旺精血,为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常用方。伴症常见肾气虚弱表现,如经色暗淡、质薄,腰脊酸痛,或腿软足弱,或夜尿频多,舌质淡嫩,苔白润,脉细弱等。肾精不足可加制首乌;腰脊酸痛、腿软脚弱加杜仲、怀牛膝,以补肝肾、强腰膝;夜尿频多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桑椹子以滋补肝肾;有阴虚表现者,可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等辨证使用。

(6)旱莲草、女贞子、山萸肉、仙鹤草、黄芩、丹皮、生地炭、连翘、阿胶、地骨皮、柴胡。本方疏肝泄热,滋阴养肾,用于月经先后无定期以肝郁为主,偏于肾阴虚者。

(7)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杜仲炭、川断、山萸肉。本方由左归丸加减而成,治肾中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神不守舍;或虚损伤阴,遗淋不禁;或气虚头晕,眼花耳聋;或口燥咽干,腰酸腿软。全方滋补肝肾,填精益血,宜于肾精不足之月经先后无定期中偏于后期者。

3.因肝肾阴虚而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者,常伴有经来淋漓不尽、量少色红、五心烦热、眠差梦多。

临床经验方与体会:

(1)生地、山药、菟丝子、杜仲、乌贼骨、煅牡蛎、五味子、知母、山萸肉。治先后无定期又偏于血量较多者,甚则亦可加入蒲黄炭、茜草、制军炭或十灰散等。

(2)仙灵脾、肉苁蓉、川断、紫石英、党参、当归、杞子、芡实、煅龙牡。治肾气偏虚者。但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紫石英之类。

(3)旱莲草、仙鹤草、茜草、侧柏炭、地榆、生地、阿胶、黄芩、丹皮、贯众炭。治偏于阴虚并见经量较多、经色偏红者。

(4)柴胡、丹皮、生地、熟地、地骨皮、远志、菖蒲、龙骨、龟甲、太子参、当归、黄连、肉桂。本方交通心肾,安神宁志疏肝,治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者。

(5)经验固经汤:旱莲草、女贞子、山萸肉、仙鹤草、黄芩、丹皮、生地炭、连翘、地骨皮、阿胶、柴胡。

(6)固阴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远志、五味子、炙甘草。取其肾气肾阴双调之法,在临床上可根据先期居多或后期偏多分别加减用药:其中以先期居多者,常加入生地、旱莲草、女贞子、地骨皮、丹皮、黄芩等;如以后期居多者,则常加入杜仲、巴戟天、枸杞子等。

4.脾主运化,统摄血液,脾气健运则生化有常,统摄有节,月经按时而下。若劳倦思虑过度,影响中焦运化统摄功能,而致运化乏力,生化无源而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者,由脾虚生化不足,血海不充则经行后期量少;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经行提前,经量时多时少,生化不足,气血俱虚,故经血色淡,质清稀。临床常有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血色淡,质清稀,伴见面色萎黄不华,气少懒言,四肢倦怠,消瘦,纳少腹胀,大便稀溏。

临床经验方与体会:

(1)归脾汤加减:主要临床体征为经行或先或后,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有饮食失节,思虑劳倦伤脾病史。在治法与方药上,当以补脾升清益气、养血调经为主,并应重用黄芪。若食少腹胀者,酌加麦芽、砂仁、陈皮。

(2)人参、白术、柴胡、葛根、当归、香附、茯苓、砂仁、苡仁、山药、莲子、扁豆、桔梗、炙甘草。本方由参苓白术散变化而成,治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困倦乏力,中满痞噎等症。全方合用,甘淡实脾,脾健则气旺血充。亦宜于经来先后无定期,经量时多时少,色淡、质清稀,纳少腹胀,便溏,肢困体倦,舌淡,苔薄或白腻,脉缓弱者。

(3)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当归、川芎、山药、葛根、鸡内金、谷麦芽。本方从《医学正传》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治中焦脾虚不运,运化无力,饮食不思,或胸膈不利,或膨胀呕吐吞酸,大便不实等症,常见于肺脾气弱、宗气不足、生化之源不足。统摄乏力时亦可见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时患者兼有神倦气短、四肢不温、纳少便溏、经色淡质稀。兼有便溏者,可酌配参苓白术散。兼有血虚见月经先后无定期、面色苍黄无华、心悸少眠者,则前法中合入归脾汤,血虚甚者可去黄芪加熟地,或单加熟地,名为黑归脾汤。

5.若兼见气短懒言,小腹下坠,经期以提前多见者,加黄芪、升麻以升举阳气,并见经量增多,加乌贼骨、棕榈炭以固涩止血。如因血气化源不足,经期以推后为多见,伴见经量过少者,加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以补益精血。

月经先后无定期属月经周期异常较为严重的疾病,其病或因肝郁,或因肾虚,或因脾虚,且各证型间还可相互转化,亦可两脏或三脏同病。当相互兼夹时,应分辨主次,在针对主要疾病的方药中,根据兼证予以相应加减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