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鲁伟序

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脾胃理论的基础。在理论提出到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脾胃学说的内涵不断丰富。如:汉代张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理论和“护胃气、存津液”思想,创制了承气汤类等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充实了脾胃病的防治内涵;金元时期的李杲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研究,首次将脾胃学说系统化,撰写了脾胃学说专著——《脾胃论》,倡导脾阳升发;明代王纶提出了脾胃阴阳分治;清代吴澄提出了脾阴虚证治的概念;清代叶桂提出了胃阴学说;等等。正是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探索,逐步充实与完善了脾胃学说的内涵。

当代医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脾胃系统开展了多项研究,涉及脾胃生理、病因病机、脾胃疾病、治疗原则、方剂、中药、动物模型等多项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脾胃学说,推动了当今脾胃病诊治的发展和创新。木糖吸收率、肠道微绒毛改变、神经肌肉接头兴奋性传递等不同层次的研究,揭示了脾虚证的实质;通过对大黄以及承气汤类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明确了通腑导滞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等等。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脾胃学说,是脾胃学说内涵基础上的外延。

大量的理论与临证精华蕴藏在浩瀚的历代中医文献中,并以名言和药对的形式呈现。总结和挖掘这些内容,不仅能够为中医工作者临证提供参考,也有益于脾胃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202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