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病学说历代名言与药对阐微
- 钦丹萍主编
- 1633字
- 2025-03-15 09:28:41
前言
脾胃学说是中医药学说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包括脾胃系统的生理机制、病因病机、疾病防治等内容,其外延涉及脾胃系统与其他脏腑间的相互影响、脾胃学说的现代应用与研究等。脾胃病的概念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即指脾脏与胃腑疾病;广义则应包含参与受纳、运化、传导过程中的多个脏腑疾病,即脾胃系统疾病,影响到多个层面与功能。我于2006年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脾胃学说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详细阐述了脾胃学说的概念。
脾胃病学说是脾胃学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脾胃病的概念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脾、胃、肠、肝、胆、七冲门等脏腑疾病的内容;这些疾病是中医诊疗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中医对其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整理、总结、创新与提高。因此,我们依托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脾胃学说的内涵和外延系统化研究”(2009RA006),对历代中医重要著作中有关脾胃病学说的理论阐述、治法方药、诊治经验等内容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归纳,并有重点地对有关理、法、方、药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对脾胃病学说在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上的新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我们对历代各个时期不同中医名家的脾胃病学说进行分析与研究,发表论文近20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历代中医重要著作中散在大量的名言和药对,它们贯穿在脾胃病学说的发展历程中,是脾胃病学说的瑰宝。由于名言和药对是临证思维火花的重要源泉,能够精练地反映脾胃病学说的精华所在,故重视并撷取它们对提高临证水平、促进脾胃病学术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就有医家对前人著述中的重要语句加以收集注释与分类整理,但随着时间的流淌,新的名家名著迭出,加之后世语言表达的环境改变,使得既往前贤对中医名言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又添许多缺憾,存在许多未尽完善之处。因此,我们立足当今,对历代脾胃病学说萃取菁华、撷其典要,并结合现代临证经验,对名家名言加以整理解读,以期在临证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大家明理达义,获得启迪。
本书名言的选择以“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为原则,以对临证有指导意义为价值所在,以期对临证起到启发、指导、警醒、告诫等作用;同时,所选择的名言力求押韵谐调、通俗精练,以便于记诵。书中将脾胃病历代名言分为生理机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药物方剂等4类,先对名言进行释义,明确基本含义,再结合临证进行发挥。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形式,通常是2味药物,有时是3味或4味药物,是复方最小的组成单位。3味药物的组合,又称“角药”。药对组成虽简单,但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和组合法度,体现了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以及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情和合的组合原理,而成为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之一。本书依据功效将脾胃病药对分为健脾补气法、益气升提法、疏肝理气法、理气导滞法、化痰祛湿法、寒热并用法、理血化瘀法、清热泻火法、泻下通便法、育阴增液法、温阳散寒法、收敛固涩法等12类,先阐述药对配伍组成的中药的药性、归经、功效等特性,然后分析药物间相互作用特点,再举证相应方剂、临证应用及现代研究成果等。由于历代本草著作对部分中药性味归经的论述不完全一致,故本书收录中药性味归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为准;个别药典中没有记载者,以所引用的书籍记载为依据。
为了方便读者检索翻阅,在书末附录正文中所提及的主要方剂的名称、出处和药物组成。
本书最终得以完成,要感谢工作室同仁及编委会成员的努力;感谢国医大师葛琳仪,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原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李乾构和浙江省国医名师肖鲁伟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的不吝指点和赐序;感谢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中医院的大力支持与指导;感谢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张永生研究员、浙江中医药博物馆郑洪教授给予的帮助,使本书增添不少珍贵的图文资料。
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疏漏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与读者指正赐教。
钦丹萍
202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