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附伤风

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弦加之。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风伤阳,故浮虚也。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荣,荣实则卫盈。阳浮紧,邪在上焦,主欲吐也。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阳。脉长、身热、鼻干、目疼、不得卧,病在阳明。脉弦、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病在少阳。脉沉细、咽干、腹满自利,病在太阴。脉微缓、口燥舌干而渴,病在少阴。脉沉涩、烦满囊缩,病在厥阴。

左手脉来紧盛,即是伤寒,右手脉平和。右手脉来紧盛,即是饮食内伤,左手脉平和。左右手脉俱紧盛,即是夹食伤寒,此为内伤外感。右手脉来空虚,左手脉来紧盛,即是劳力伤寒,亦为内伤外感。左右手脉来沉细或伏,面色青,手足冷,小腹绞痛,甚则吐利,舌卷囊缩,即是夹阴中寒,此是真阴症。

脉来浮紧有力,为寒邪在表,治宜发散;脉来沉实有力,为阴邪伏阳,治宜攻下;脉来沉细无力,此纯阴也,宜退阴助阳;脉来沉数有力,为热相传里,宜清解邪热。

伤寒审证口诀

口苦者,是胆热也;口甜者,是脾热也;口燥咽干者,是肾热也;舌干口燥者,是胃热也。手心热者,邪在里也;手背热者,邪在表也。手足温者,阳证也;手足冷者,阴证也。鼻流浊涕者,属风热也;鼻流清涕者,属肺寒也。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也;唇口俱青黑者,是寒极也。凡开目喜见人者,属阳也;闭目不欲见人者,属阴也。多睡者,阳虚阴盛也;无睡者,阴虚阳盛也。喜明者属阳,元气实也;喜暗者属阴,元气虚也。睡向壁者属阴,元气虚也;睡向外者属阳,元气实也。舌青紫者,是阴寒也;舌赤紫者,是阳毒也。谵语者,口出无伦,邪气胜也;郑声者,语不接续,精气脱也。狂言者,无稽妄谈,邪热气胜也;独语者,无人则言,是邪入里也。目直视者,圆正而不转动也。怕木声走响者,胃虚不可下也。瘛者,筋脉急而缩也;疭者,筋脉缓而伸也。

伤寒治法

正伤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暴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劳力感寒者,温散之。温热病者,微解之,大下之。阴证似阳者,温之。阳证似阴者,下之。阳毒者,分轻重下之。阴毒者,分缓急温之。阳狂者下之,阴厥者温之。湿热发黄者,利之、下之。血症发黄者,清之、下之。发斑者,清之、下之。谵语者,下之、清之。痞满者,消之、泻之。结胸者,解之、下之。太阳症似少阴者,温之。少阴症似太阳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发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清之、解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者,利之、下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陷下者,升而举之。从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阴经者,温补之。解表不开,不可攻里,日数虽多,但见表症脉浮,尚宜汗之。里症具者,不可攻表,日数虽少,但见里症脉沉实,尤宜下之。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

伤寒总论

夫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秋之寒露、冬之霜雪,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人,起居不由乎节,饮食不顺乎时,感其雾露之气,则其邪浅;感其霜雪之气,则其邪深。感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肉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之气而作者,名曰热病。伤寒也、温病也、热病也,一理而已。若乃疫疠之疾,稍有不同者,盖因春应温而反凉,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四时不正之气也。感其春夏不正之气,则为温疫;感其秋冬不正之邪,则为寒疫。然其经络传变、表里受症与伤寒同也。俗云:时气病尔。经总论之曰伤寒所以为人之大病者,害人最速也。轩岐以下,得其治法之秘者,唯张长沙一人而已。厥后刘河间不蹈其麻黄、桂枝发表之药,自制双解散,辛凉之剂非不同也,时有异也,彼一时也。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静,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清平之世,同水化也,虽有辛热之药,不生他症。扰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热之药,则发黄生斑,变坏之病作矣。盖人内火既动,外火又侵,所以辛热发汗不如辛温,辛温发汗不如辛凉之药发汗,一剂而立雪。以辛热之药发汗,轻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谨哉?

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表解也。

十神汤

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及四时不正瘟疫妄行,并宜服之。

川芎 白芷 麻黄 紫苏 陈皮 香附 赤芍 升麻 干葛 甘草

上锉剂,每服一两,生姜三片煎服。欲汗以被盖之;如发热头痛加细辛、石膏、葱白;胸膈膨闷,加枳壳、桔梗;心腹胀满,加枳实、半夏;潮热,加黄芩、麦门冬;咳嗽喘急,加桑白皮、桔梗、半夏;大便闭,加大黄、芒硝;呕吐,加藿香、半夏;泄泻,加白术、茯苓;疟疾,加草果、槟榔;痢疾,加枳壳、黄连;腹痛,加白芍。

人参败毒散

治伤寒头痛、壮热恶风及风疾、咳嗽鼻塞声重,四时瘟疫热毒,头面肿痛,痢疾发热,诸般疮毒,小儿惊风。

柴胡 桔梗去芦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枳壳去穰 人参去芦 甘草各等分 薄荷减半

上锉剂,每一两,生姜煎服。

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壮热、恶寒、口干、心中蕴热,加黄芩。伤寒汗后不解,亦宜服此。

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吐痰,加半夏、杏仁。

四时瘟疫流行众人,一般病者,加葛根。一切火热之症,加连翘、栀子、枯芩、玄参、黄连、防风、贝母、天花粉、酒大黄、玄明粉。

酒毒,发热不渴,加葛根、黄连。

疟疾,不问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头疼、身痛,加苍术、葛根、草果、槟榔。

痢疾,不问赤白,发热不退及时行疫痢,加黄连、陈仓米;噤口,加石莲肉、仓米;痢后手足痛,加木瓜、槟榔。

头目眩晕,属风热者,加天麻、半夏。

眼目肿痛,因风寒所感者,加防风、荆芥、归尾、赤芍,去参、苓。

脚气流注,脚踝上焮热赤肿、寒热如疟、自汗、恶风,加苍术、酒大黄;皮肤瘙痒,加蝉蜕。

两膝赤肿、强急作痛而热,两总筋拘急,此血热也。加赤芍、大黄,或利气下之。

痛风,痛有常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依本方。

肠风下血必在粪前,是名近血,加黄连;又治酒毒下血,加黄连,用巴豆同炒,去豆不用。

妇人吹乳,乳痈便毒、憎寒壮热,或头痛者,加金银花、僵蚕、贝母、天花粉、青皮、白芷、当归尾。

小儿急、慢惊风,初起发热、手足发搐、上窜天吊,加天麻、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骨皮。

小儿痘疹初起,发热头疼疑似之间,即服此发散,加天麻、地骨皮、防风、荆芥,去参、苓。

痈疽、疔疮、发背、乳痈,一切无毒肿毒,发热头痛,状似伤寒,加金银花、连翘、防风、荆芥。

升麻葛根汤

治伤寒头痛时疫,憎寒壮热、肢体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眠;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病疫,乍暖脱衣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宜用。

升麻三钱 葛根三钱 白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头痛,加葱白三根,同煎,热服;咳嗽,加桑白皮;上膈热,加黄芩、薄荷;无汗,加麻黄;咽痛,加桔梗、甘草;发黄、丹毒,加玄参。

伤寒,头项痛、腰脊强、热者,太阳证也。无汗恶寒,此伤寒在表,脉来浮紧有力,春、夏、秋,用九味羌活汤;冬月,用麻黄汤。

九味羌活汤

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无汗、脊强、脉浮紧,此是太阳膀胱经受邪,宜此发散。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一钱 川芎一钱半 细辛三分 白芷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热服。如汗不出,用紫苏叶煎汤,以器盛放被内,于脚腕下熏之,用生姜渣绵裹,周身擦之,其汗自出。

麻黄汤

治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发汗。

麻黄 桂枝 川芎 杏仁 白芷 防风 羌活 升麻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豆豉一撮,水煎,热服,以被盖出汗。

有汗恶风,此伤寒在表,脉来浮缓无力,春、夏、秋,宜加减冲和汤;冬月,宜桂枝汤。

加减冲和汤

治、春、夏、秋感冒,非时暴寒,亦有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

羌活 白术 川芎 白芷 黄芪 细辛 生地黄 防风 黄芩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温服。

桂枝汤

治冬月正伤寒,头痛、发热、恶风、脊强、脉浮缓、自汗,为表症。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药 防风 羌活 川芎 白术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伤寒,眼眶痛、鼻干、不得眠者,阳明症也。若发热无汗,宜柴胡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宜白虎汤。

柴胡解肌汤

治足阳明胃经受症,目痛、鼻干、不得眠、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柴胡 黄芩 干葛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本经无汗恶寒,去黄芩,加麻黄。

白虎汤

治阳明经汗后,脉洪大而渴,或身热、有汗不解。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粳米一勺 甘草七分 人参一钱 五味子十粒 麦门冬去心 栀子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如口燥烦渴,或发赤斑,加元参、犀角,名化斑汤。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症,热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一服通神。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用。

伤寒,耳聋、胸胁痛、发寒热、呕而口苦者,少阳症也。此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宜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治伤寒三四日,脉息弦急而数,病传少阳经也。其症头疼、发热、胁痛、耳聋、呕吐、口苦、寒热往来。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半 半夏七分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心中饱闷,加桔梗、枳壳;心中痞满,加黄连、枳实;渴,加知母、石膏;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合解毒汤之类。上治肝胆经风热,或寒热往来,或晡热潮热,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泻痢腹作痛诸症。

伤寒,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暖,太阴症也。

桂枝大黄汤

治足太阴脾经受症,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脉来沉而有力,皆因邪热从阳经传入阴经也。

桂枝 芍药 大黄 柴胡 枳实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临服时入槟榔磨水三匙,同热服。

伤寒,身不恶寒反恶热者,表未除、里又急也。

大柴胡汤

治伤寒内实大便难,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四钱 黄芩 芍药各二钱半 半夏一钱 大黄二钱 枳壳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伤寒,潮热、发狂言而燥渴者,大便实,热传里也。

六一顺气汤

治伤寒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揭衣、谵语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膈满硬、绕脐疼痛等症。

柴胡 黄芩 芍药 枳实 厚朴 大黄 芒硝 甘草

上锉剂,先将水二钟煎滚三沸后入药,煎至一碗,临服入铁锈水三匙同调服。

蜜煎导法

治自汗大便闭结不通甚。便于老人,并日久不能服药者,又恐服硝、黄变为别症。又有粪入直肠者,以此最便益也。

炼蜜如饴,乘热捻如指大,长三寸,两头如锐,纳入谷道中。良久,下结粪。加皂角末少许尤妙。如无蜜,以香油灌入谷道中,亦妙。

猪胆汁导法

治阳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结硬不可攻者。

猪胆一枚,和醋少许,以竹管套入谷道中一时许,即通。盖酸苦益阴以润燥也。

伤寒,阳毒斑黄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里俱实、内外皆热,脉数有力而无汗,三黄石膏汤通解表里也。

三黄石膏汤

治阳毒发斑黄,身如涂朱、眼赤如火、狂叫欲走、六脉洪大、燥热欲死、鼻干面赤、过经不解,已成坏症;表里皆热,欲发其汗,热病不退,又复下之,大便遂频,小便不利;亦有错治瘟症而成此症者;又有汗后三焦生热,脉洪,谵语不休,昼夜喘急,鼻加时衄,狂叫欲走。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麻黄 石膏 豆豉

上锉剂,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煎,温服。

伤寒,血热发黄者,里实表虚也。

消斑青黛饮

治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或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未解,皆能致此。不可发汗,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气,燥粪不通,黑斑主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逆,便是斑疹之候也。

柴胡 玄参 黄连 知母 石膏 青黛 生地黄 山栀 犀角 人参 甘草

上锉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临服入醋一匙同服。

伤寒,汗、吐、下后,烦躁口渴,阳厥极深者,表里大热也。

黄连解毒汤

治伤寒大热不止、烦躁干呕、口渴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及汗、吐、下后,寒凉不能退其热者。

黄芩 黄连 黄柏 栀子各二钱 柴胡 连翘各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凉膈散

治伤寒三四日以里,用发表之药,无汗者或已汗而不解者,依本方加石膏、知母,以解表里之药,最为稳当。方见火门。

伤寒,小便利、大便黑、漱水不咽、口燥者,下焦瘀血也。

桃仁承气汤

治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面目黄、谵语燥渴,为蓄血症。脉沉有力,宜此下尽黑物则愈。未服前,血自下者,不必服,为欲愈。

桃仁十个,去皮尖,研 桂枝一钱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芒硝再煎一沸,温服。血尽为度,如血未尽,再服。

伤寒,结胸者,热痰结也。

清火化痰汤

治热痰在胸膈间不化,咯吐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者,名结痰。

黄连 黄芩 栀子 瓜萎仁 贝母 桔梗 桑白皮 甘草 木香另研 杏仁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少许,磨木香同服。

解热化痰汤

治伤寒结胸,有痰、有热、有气滞,并咳嗽失声。

苏子 白芥子 枳实 黄连 桔梗 黄芩 瓜萎仁 石膏杏仁 乌梅 黄柏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温服。

姜熨法

治伤寒胸膈不宽,一切寒结、热结、水结、食结、痞结、痰结、大小便结、胸痞气结者,俱治。

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渐渐揉熨心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若姜渣冷,再入姜再炒再熨。结热不用炒。

伤寒,发黄者,湿热盛也。

退黄散

治伤寒发黄,身目俱黄如金色,小便如浓黄柏汁,诸药不效。

柴胡 升麻 茵陈 龙胆草 黄连 黄芩 桅子 黄柏 木通 滑石 甘草

上锉剂,灯草一团,水煎服。大便实,加大黄;目睛黄,倍龙胆草;虚弱,加人参。外用生姜捣烂,时时于黄处擦之,其黄自退。

伤寒,汗下烦热者,表里俱虚也。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已经汗下,表里俱虚,津液枯竭,心烦发热,气逆欲吐,及诸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二钱 半夏二钱 麦门冬去心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锉剂,用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温服。极热发狂,倍知母、石膏;热呕,加姜汁。

伤寒,病后不眠者,心胆虚怯也。

湿胆汤

治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并治。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各二钱半 竹茹一钱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加麦门冬、人参、柴胡、桔梗。

竹茹温胆汤

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柴胡二钱 竹茹 桔梗 枳实麸炒。各二钱 黄连五分 人参五钱 陈皮 半夏 茯苓 香附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伤寒懊者,闷郁不舒也。其症因表症误下,正气内虚,阳邪内陷,结于其间,重则结胸也。邪在胸中,宜吐;热结在胃腑,宜下。凡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宜此。

栀豉汤

治汗、吐、下后,心胸满闷或痛,或头微汗,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乃燥热怫郁于内而气不宣通也。

红栀子 淡豆豉

上水煎,温服。烦躁者,懊不得眠也;懊者,郁闷不舒之貌。烦者,气也,火入于肺也;躁者,血也,火入于肾也。故用栀子以治肺烦,豆豉以治肾躁。少气虚满,加甘草;呕哕,加生姜、橘红;有宿食而烦躁者,加大黄;下后胀满而烦,加枳实、厚朴;下后身热而烦,加甘草、干姜;瘥后劳复,加枳实。

伤寒,百合者,百没是处也。其病又非寒又非热,欲食不食,欲行不行,欲坐不坐,服药即吐,小便赤。如见此,谓之百合病。

加味柴胡汤

治百合病。

人参 半夏 柴胡 黄芩 百合 知母 甘草

上锉剂,青竹茹一团、粳米炒食盐一撮,入姜汁少许,水煎服。

伤寒,痰气紧满者,宜上吐也。

瓜蒂散

治伤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气紧满于上不得息者,以此吐之。

甜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豆豉煎汤调服,以吐为度。

伤寒,神昏不语者,越经症也。

泻心导赤饮

治伤寒心下不痛、腹中不满、大便如常、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三旬,目赤神焦,将水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医者不识,便呼为死症。若以针火灸误人者多矣,殊不知热邪传入少阴心经也。因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故名越经症。

栀子 黄芩 麦门冬 滑石 人参 犀角 知母 茯苓 黄连姜汁炒 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灯芯二十根,水煎。临服入新生地黄汁二匙同服。

伤寒,阳症似阴者,是火极似水也。自热以至温,由温乃至厥,是传经之邪。轻则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如渴,用白虎汤合解毒汤;重则宜六一顺气汤。

四逆散

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伤寒,阴症似阳者,水极似火也。自得病手足便逆冷而不温者。

四逆汤

方见中寒。 依本方加参、附。

伤寒,狐惑者,唇口生疮、声哑也。其症四肢沉重、恶闻食气、默默欲卧、目闭、舌白、面目间黑色变异无常。蚀下部为狐,而唇下有疮,其咽干;虫蚀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声哑。治慝二者并用。

黄连犀角汤

黄连 犀角 乌梅 木香 桃仁

上锉,水煎服。

伤寒,吐蛔者,手足冷,胃空虚也。宜安蛔汤。

安蛔汤

人参七分 白术 茯苓各一钱 干姜炒黑,五分 乌梅二个 花椒去目,三分

上锉剂,水煎服。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盖蛔得甘则动于上,得酸则静,见苦则安,得辛辣则头伏于下。如合丸,用乌梅浸烂蒸熟捣如泥,入前药再捣如泥。每服十丸,米汤吞下。伤寒吐蛔,虽有大热,忌用凉药,犯之必死。先当用温剂以定蛔,后用凉剂以退热,小柴胡汤之类。

伤寒,汗下后,昏闷不省人事者,元气大虚也。

夺命独参汤

治伤寒汗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躁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症,宜此。服后,额上鼻尖有微汗,是其应也。

楝参去芦,一两

上锉,作一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服。

病后劳复者,宜养血气也。

益气养神汤

治伤寒新瘥,方起劳动应事,或多言劳神而微复动热者。日劳复,宜服此。

人参 当归 白芍酒炒 麦门冬去心 知母去毛 栀子炒。各一钱 白茯神去皮 前胡各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 生甘草各三分

上锉剂,枣一枚,水煎,食远温服。

伤寒瘥后,交接复发欲死,眼不开,不能言语及热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复发。

山栀三十枚

锉碎,水煎服。

劳力感寒者,内伤外感也。其症头疼身热、恶寒微渴、濈然汗出、身痛、腰腿酸痛、沉困无力、脉空浮无力,名曰劳力感寒,不可误作正伤寒,大发其汗。故经云:劳者温之。温能除大热,正此之谓也。宜加味益气汤;若有下症者,大柴胡汤下之。

加味益气汤

治体怯弱兼之劳,而染感冒伤寒,头痛发热者。

黄芪 人参各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各七分 柴胡一钱 升麻三分 黄柏酒炒,七分 羌活一钱半 防风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冬月,加细辛三分;如热甚,脉滞有力,加黄芩酒炒,三分。

伤寒产后禁忌歌

新瘥须当自保持,勿将酒肉口中肥;

清宵静睡无思想,用意烦劳最忌之;

节食寡言须晏起,寒暄冬暖减添衣;

勿忌房室阴阳易,悔误难追已噬脐。

补遗秘方

神仙救苦丸

专治四时伤寒,不论日期远近、阴阳表里、内外虚实、半表半里、男女老幼,并皆治之。

麻黄去节,研细,热水浸取汁 甘草炙,去皮,温水浸,取汁。以上各四两 赤芍洗去土,温水浸,取汁,四两 朱砂一两五钱,红大颗者研细,水飞过 雄黄去夹石,红朗大颗者研细,水飞过,一两五钱 升麻微炒,研细,温水浸取汁 人参去芦,研碎,温水浸取汁当归用身,研细,水浸取汁 柴胡研碎,温水浸取汁。以上各一两。春夏用石膏研细,水淘净 枳实研细,温水浸取汁。此二味另放一处,临合时入众药内。各五钱 秋冬用桂枝研细,温水浸取汁 细辛研细,温水浸取汁。此二药另收一处,临合入众药。各五钱

上为细末,依前法修制,各阴干,择庚申日共成一处,用温水搅匀,以细绢滤过三遍,将汁盛于瓷罐内,上以绵纸固之,置之不近湿、不通风处,仍阴干取下细末,择甲子停分两处,一半入春夏药,一半入秋冬药,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好鲜明雄黄五分于碗内研细,入井花凉水研同药送下。水洗雄黄,务要吃尽,焚香三寸,自然汗出立愈。如伤寒汗后变为杂症者,应服二丸;内外兼表,仍出汗自愈;若干霍乱等疾,即当内解,有起死回生之功,不能尽述。

阴阳散

治伤寒三五日,或近期,或初觉无汗,服此。

麻黄一两六钱 绿豆粉二钱 川芎 白芷 石膏 甘草 苏叶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凉水调服。吃水二三次,待汗出来方止水。盖被出汗足,以身凉为度。二三日勿出门见风,食淡饭。

伤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角末捻纸烧烟入鼻,有嚏可治,无则不治,肺气上绝也。可治者,随用皂角、半夏、生白矾共一钱五分为末,入姜汁调服。探吐,痰去苏醒,效。

一人伤寒头疼,发热憎寒、身痛发渴、谵语、日久不出汗。余以大梨一个、生姜一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热服之,汗出如水即愈。

太守云亭刘公患伤寒,发热、面红、唇赤、面壁蜷身而卧,诸医以小柴胡汤、解毒汤之类,数剂弗效。余诊六脉浮大无力,此命门无火也。以人参、附子、沉香,一服立愈,三服全安。

一老妪,年七旬,患伤寒初起,头疼、身痛、发热憎寒,诸医以药发散,数剂弗效。淹延旬日,渐而饮食不下,昏沉不省,口不能言,眼不能开,咽喉有微气,似欲绝之意。诸医潜退,一家彷徨,召余察之,元气耗绝,即以人参五钱煎汤,徐徐灌之。须臾稍省,欲饮水,又煎渣服之,顿愈。又逾十年而卒。夫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果有起死回生之效,信哉不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