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万病回春
- (明)龚廷贤撰 张效霞整理
- 1106字
- 2025-03-18 21:43:37
中寒
脉
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经也。此伤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回阳救急汤
治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过于肘膝,或腹痛吐泻,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战慄、面如刀刮、引衣蜷卧、不渴,脉来沉迟无力,即是寒中阴经真寒症。不从阳经传来。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陈皮 半夏姜汁制 干姜 肉桂 大附子煨,去皮、脐 五味子 甘草炙 呕吐涎沫,或小腹痛,加盐炒茱萸;无脉,加猪胆汁一匙;泄泻不止,加黄芪、升麻;呕吐不止,加生姜汁。
上锉剂,生姜煎服。仓卒无药不便,可用葱熨法,或艾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使热气通其内,逼邪出于外,以复阳气。稍待苏醒,灌入姜汁,煎服回阳汤。
寒中太阴者,则中脘疼痛也。
理中汤
治即病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下利、鸭溏、蛔厥、霍乱等症。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二钱半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渣,温服。如肾气动急,去白术,加肉桂二钱;如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三钱;如下多,倍白术、人参,添水煎;寒多者,加干姜一钱半;腹痛满、下利、脉沉迟而微者,加炮附子二钱;如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疸,本方中加茵陈蒿二钱;如霍乱转筋,加石膏五钱火煅;如痞满而胃寒,或霍乱吐泻不渴,胸满未成结胸者,或厥阴,饥不能食、食吐蛔者,用理中丸。以本方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白汤半盏化下。
寒中少阴者,则脐腹疼痛也。
五积散
治中寒及感冒寒邪,头疼、身痛、腰背拘急、恶寒、呕吐、腹痛,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湿客于经络,腰背酸疼及妇人经脉不通,并治。
白芷 当归 川芎 陈皮 厚朴姜汁炒 苍术米泔浸 白芍炒 枳壳麸炒 桔梗去芦 半夏姜制。各一钱 干姜 官桂各五分 麻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寒中厥阴者,则小腹疼痛也。
四逆汤
治即病太阴,自利不渴及三阴症,脉微欲绝、手足厥冷。四逆名者,即四肢厥冷也。
大附子一个,去皮、脐,破八片,生用 甘草炙,六钱 干姜五钱
上锉,三剂,水煎,温服。取少汗乃愈。
灸阴症法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脐下二寸,关元在脐下三寸,用艾火灸二七壮,但手足温暖、脉至知人事,无汗要有汗,汗出即生。不暖不省者死。
蒸脐法
用麝香、半夏、皂荚各一字为末填脐中,用生姜切薄片贴脐上,放大艾火灸姜片上,蒸灸二七壮,灸关元、气海二七壮。热气通于内,寒气逼于外,阴自退而阳自复矣。
熨脐法
用葱头缚一把,切去叶,留白根,切饼二寸许,连缚四五饼,先将麝香、硫黄二字填于脐中,放葱饼于脐上,以熨斗盛火于葱饼上熨之。如饼烂,再换饼再熨,热气入腹,以通阳气。如大小便不通,以利即止。
揉脐法
用吴茱萸二三合、麸皮一升、食盐一合,拌匀热炒,以绢包之,于腹上下热揉熨之,自然有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