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夏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

中暑、中阳,皆热症也。动而得之谓中热,静而得之谓中暑,乃夏火之气也。吐泻或呕哕躁闷,重则热极而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减;元气虚脱者,用生脉散加减。

香薷饮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治。若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张、不省人事、手足或发搐溺,此为暑风,不可作风治之,当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 厚朴姜汁炒 白扁豆 加黄连姜汁炒,尤妙。

上锉剂,水煎熟以凉水沉,冷服。如有搐搦,加羌活;泻痢,加白术、茯苓;脉虚弱,加人参、五味子、麦门冬;虚汗不止,加黄芪、白术;心烦,加栀子、黄连姜汁炒,调辰砂末服;胸胀,加枳壳、桔梗;夹痰,加南星、半夏;虚,加人参、黄芪;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呕吐,加藿香、陈皮、姜汁少许;渴,加葛根、天花粉。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倦体困,神昏头重,吐利。

黄芪蜜水炒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陈皮 木瓜各五分 香薷一钱 厚朴姜汁炒 扁豆炒。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剂,水煎服。暑风,减黄芪,加羌活一钱五分。

生脉散

滋生精气,培养真元,清心润肺。

人参去芦,三分 麦门冬去心,三钱 五味子十五粒 加白术去芦,二钱

上锉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则可充百茶汤。

中暑者,热伤膀胱经也。其症身热、头痛、洒然毛耸、微寒、口开、前板齿燥、舌燥生苔、大烦渴者,用人参白虎汤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参败毒散加香薷、黄连主之。

人参白虎汤

治夏月中暍,即中热、舌燥生苔刺。

人参五分 石膏 知母各一钱半 甘草三分 麦门冬去心 白术各七分 栀子 茯苓 芍药各一钱 陈皮七分 香薷一钱 扁豆八个

上锉剂,莲肉十个、乌梅一个,水煎服。热极、小便遗尿不止,加黄柏;烦躁,加辰砂末、酸枣仁;若腹痛、呕哕、吐泻饱闷,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身热而烦、四肢沉困者,此热伤元气也。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芪蜜炒 苍术米泔制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神曲 泽泻 黄柏酒炒 当归 青皮去穰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甘草三分

上锉剂,水煎,温服。

中暑,热渴、小便赤涩者,宜清利三焦也。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能渗湿,故利小便、散湿热也。

白滑石六钱 甘草微炒,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加蜜少许,煎汤,冷水任下。如欲发汗,用葱白、豆豉汤调下。

中暑,热渴、大便泄泻者,宜分利阴阳也。

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泄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猪苓 泽泻各一钱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各钱五分 肉桂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若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夏月感寒者,乃取凉之过也。因暑热之时,或纳凉于深堂大厦、凉亭冷馆、大扇风车,风寒以伤其外,或饮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复伤其内。其痛或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或恶心呕吐、泄泻腹痛,此内伤生冷、外感风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气散方见霍乱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依本方,外感重,加苍术、羌活,去白术;内伤重,加砂仁、神曲。

疰夏者,属阴血虚、元气不足也。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弱者是。其症头眩眼花、腿酸脚软、五心烦热、口苦舌干、精神困倦、无力好睡、饮食减少、胸膈不利、形如虚怯、脉数无力,是名疰夏,宜参归益元汤多服,兼服补阴丸调理。

参归益元汤

治疰夏病。

人参去芦,五分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陈皮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一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乌梅一个、炒米一撮,水煎服。饱闷,加砂仁、白豆蔻;恶心,加乌梅、莲肉、炒米;哕,加竹茹;烦躁,加辰砂、酸枣仁、竹茹;泻,加炒白术、山药、砂仁、乌梅,去熟地、知母、黄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栀;胃脘不开、不思饮食,加厚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莲肉,去熟地、黄柏、知母;腰痛,加杜仲、故纸、茴香;腿酸无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头目眩晕,加川芎;虚汗,加黄芪、白术、酸枣仁;梦遗,加牡蛎、辰砂、山药、椿根皮;虚惊烦热,加辰砂、酸枣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栀、乌梅、干葛。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厥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表里中暍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香薷、扁豆;有热,加黄芩。

一妇人,因暑月厨房热极,遂出当风处脱衣乘凉,被风吹,即头痛发热、恶寒身痛。草医不识,误认为寒,用附子理中汤,一服下咽,立时不语,口中无气,唇口青紫,心口微温,举家哭泣求救于予。诊六脉洪大而数,此热症而误用热药。以烧酒喷胸前,将镜扑之,更将新汲水入蜜,将鸡翎沃入其口数次。少顷,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汤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余曰:此阴寒之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