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

脉洪大者生,沉細者死。洪大者,陽證見陽脉,所以得生。沉細者,陽證見陰脉,所以爲死。陰證見陽脉亦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故病人發熱,頭痛,項背拘急,腰脊痛,憎寒。二日陽明受之,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三日少陽受之,胸脅痛而耳聾。前三日,三陽病在表,宜汗之,連進雙解散數服,必愈。如不愈,病已變傳。四日太陰受之,腹滿而咽乾。五日少陰受之,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煩滿囊縮。後三日在里,宜和解之,小柴胡、涼膈、益元散三藥合服,和解表里,通和得大汗而愈。若半在表半在里,以小柴胡合涼膈服之。七八日之間,胸膈痞滿,大便不通,大實大滿,急以六一順氣合黃連解毒湯以下之。下後以五苓散去桂,合益元散,加竹葉、燈心以分利之。若下之太早,謂之悮下,遂成結胸,虚痞懊憹、班疹發黃等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但當以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里,或有汗而愈,或無汗氣和而愈也。至七八日之間,有可下之證而不下,謂之失下。里熱益甚,陽厥極深,致身冷脉微,昏亂將死。切不可以熱藥下之,誤下卽死。庸醫以爲陰厥,用玄武湯、四逆湯,溫熱之藥,下咽立死。殊不知陽耗陰竭,陰氣極弱,謂之耗陽,厥極深謂之渴畜。熱怫鬱將欲絶者,當以涼膈解毒湯服之。養陰退陽,宣散畜熱,脉氣漸生,得汗而愈。如或不愈,解毒合六一順氣湯以下之。次以解毒、涼膈、益元合服,調和陰陽,洗滌臟腑,則證自不生矣。有大下之後而熱不退,再三下之而熱愈盛,脉氣微弱,似無可生之理。醫者到此,亦難措手。經云:三下而熱不退必死。後人有四五次下而得生者,此乃偶中耳,不可以爲法。當依前解毒、涼膈合服,使陽熱徐退,脉氣漸生,庶不失人性命。若留飲過度,溫熱内生,自利不止,其熱未退,解毒湯以治之,合五苓散去桂尤妙。或有陽毒生班者,涼膈加當歸、滑石、生薑煎服;或用人參白虎湯,名曰化斑湯。或有溫熱在里,不能發於外,相搏而成發黃之證,茵陳、五苓散合服;甚者茵陳、五苓、六一順氣以下之。或誤下早者,胸膈痞悶,以涼膈加枳殼、桔梗服之。或有剛柔二痓,譫語發狂,逾垣赴井,皆陽熱極盛,用解毒、六一順氣以下之。若汗下之後,煩渴飲水,或涼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飲,選而用之。小水不通,五苓、益元泄之。大便不通,六一順氣下之。其餘證候,隨證施治。婦人治證亦然,惟孕婦三四個月、七八月不用硝黃,其餘月份用之無妨。若小兒,減劑服之。

陽毒傷寒,六脉洪大,宜發汗以解之。當汗不汗,邪熱傳於臓,致使煩燥,面紅發班,狂言如見鬼神,下痢瘀血危極之證。又加之遍身自汗,口如魚口開張者死。過七日之後,陽熱退而陰生,方有可救之理。

陰毒傷寒,六脉沉細而疾,身體沉重,背強眼痛,小腹急痛,口青黑,毒氣衝心,四肢厥冷,咽喉不利,危極之證也。急灸丹田、關元二穴。換回陽氣,陰氣自散。過六日之後,陰極陽生,有可喜之兆。

兩感傷寒,乃陰陽雙傳也。膀胱與腎爲表里,一日傳之,頭痛身熱,煩滿而渴,其脉沉而大。胃與脾爲表里,二日傳之,身熱鼻乾,妄言不食,中滿不睡,其脉沉而長。肝與膽爲表里,三日傳之,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口,其脉沉而弦,三日而死。再傳止於六日矣,故仲景無治法,但云下利清穀,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宜服四逆湯。若身體疼痛,便清自調,急當救表,宜服桂枝湯。所以治有先後,先救里,後救表,庶有可生之理也。

痰證類傷寒,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壯熱,胸膈滿悶,但頭不痛,項不強爲異耳。食積類傷寒,脾胃有伏熱,食在上脘,不得消化,發熱嘔吐,頭疼,但身不痛,人迎脉平和爲異耳。虚煩類傷寒,表里俱虚,煩熱,不可汗,不可下,内外不可攻,若攻恐寒起而有害,宜以竹葉石膏湯加粳米百粒以和之,但頭身不痛,不惡寒,脉不數爲異耳。脚氣類傷寒,因人坐履濕地,遂成此疾。所以頭身熱,大便閉,肢體痛,脚腫爲異耳。

續傷寒退證。七日太陽病衰,頭項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能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身熱少愈,腹滿如故。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腹不滿,舌不乾,已而噴嚏出焉。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病勢去而疾愈矣。若過經不愈,隨經調治,不可拘於傷寒病也。可見傷寒之證,與他證不同。投藥一差,生死之判。李子建《傷寒十勸》,不可不知,知此則不至有誤,所益非輕,今附具於後。

一傷寒頭痛及身熱,便是陽證,不可服熱藥。傷寒傳三陰三陽共六經,内太陰病,頭不疼,身不熱。少陰病,有發熱而無頭疼。厥陰病,有頭疼而無發熱。故知頭疼身熱,卽是陽證。若妄投熱藥,決致死亡。

二傷寒必須直攻毒氣,不可補益,邪氣住經絡中,若隨證早攻之,只三四月日痊安。若妄謂先須平氣,卻行補益,使毒氣流熾,多致殺人。

三傷寒不思飲食,不可服溫脾胃藥。傷寒不思飲食,自是常事,終無餓死之理。如理中丸之類,不可輕服。若陽病服之,致熱氣增重,或致不救。丁香、巴豆之藥,尤不可服。

四傷寒腹疼,亦有熱證,不可輕服溫暖藥。經云,疼爲實。故仲景論腹滿時痛之證,有曰疼甚者加大黃。其意可見也。惟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方是陰證,須消息之。每見腹疼,便投熱藥,多致殺人。

五傷寒自利,當看陰陽證,不可例服補藥、暖藥、止瀉藥。自利,惟身不熱,手足溫者,屬太陰;身冷四逆者,屬少陰;其餘身熱下利皆屬陽,當隨證依仲景法治之。每見下利,便投暖藥及止瀉藥者,多致死亡。

六傷寒胸脅疼及腹脹滿,不可妄用艾灸。常見村落間,有此證無藥,便用艾灸爲多,致毒氣隨火而盛,膨脹發喘以死。不知胸脅疼自屬少陽,腹脹雖屬太陰,仲景以爲當下之病。此外惟陰證可灸。

七傷寒手足厥冷,當看陰陽,不可例作陰證,有陰厥,有陽厥,醫者不能分辨陽厥而投熱藥,殺人速於用刃。蓋陽病不致於極熱不能發厥,仲景謂熱深厥亦深。熱深更與熱藥,寧復得活?但看初得病而身熱,至三四日後,熱氣已濃,大便秘,小便赤,或譫語昏憒,及别有熱證而發厥,必是陽厥,宜急用承氣湯以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熱,大便不秘,自引衣蓋身,或下利,或小便數,不見熱證而厥逆,卽是陰厥,方可用四逆湯之類。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緣爲其脉皆沉。然陽厥脉沉而滑,陰厥脉沉而弱。又陽厥時復指爪卻溫,或有時發熱,陰厥則常冷,此爲可别。

八傷寒病已在里,不可用藥發汗。傷寒證須看表里,如發熱惡寒,卽是在表,正宜發汗。如不惡寒,反惡熱,卽是在里證。若一例發汗,則所出之汗,不是邪氣,是真氣。邪氣未除而真氣易涸,死期必矣。又别有半在表在里之證,又無表里之證,不惟皆不可下,亦皆不可汗,但隨證治之。

九傷寒飲水爲欲愈,不可令病人恣飲過度。病人大渴,當與之水以消熱,故仲景以飲水爲欲愈。人見此説,便令病人縱飲,因而爲嘔,爲喘,爲咳逆,爲下利,爲腫,爲悸,爲水結胸,爲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欲飲一碗,只可與半碗,尚令不足爲善。

十傷寒初安,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行房,及食諸骨汁,并飲酒。病方愈,不須再服藥,兼脾胃尚弱,食飽不能消化,病卽再來,謂之食復。病方好,血尚虚,勞動太早,病卽再來,謂之勞復。又食羊肉,行房,并死。食諸骨汁,并飲酒者,再病必重。

傷寒主方

川芎 紫蘇 乾葛 桔梗 柴胡 茯苓 半夏 甘草

右生薑三片、水二鍾并服。此初起可用。○如發熱頭痛,加細辛、石膏。○咳嗽,加桑皮、杏仁。○喘息,加貝母、知母。○如胸膈膨脹,加枳殼、香附。○潮熱,加麥門冬、黃芩。○如腹痛,加白芍、香附。○大便閉,加大黃、芒硝。○嘔吐,加陳皮、藿香。○泄瀉,加白术。○瘧疾,加草果、烏梅。○痢疾,加枳殼、黃連。○口渴,加木瓜、天花粉。○鼻衄,加蒲黃、地骨皮、茅根。○小便不利,加木通、澤瀉。○煩熱加地骨皮、麥門冬。

九味羌活湯1

1 九味羌活湯:方中只提到八味藥,據方後注有雲:去蒼術,當脫“蒼術”一味。

解利春夏秋傷寒之症,發熱惡寒,或無汗、或自汗,頭痛項強。或傷風見寒脉,傷寒見風脉,并宜服之。或用香蘇散,紫蘇、香附、陳皮、甘草、生薑、葱頭,煎服亦可。

羌活 防風 川芎 黃芩 白芷各一錢 細辛 甘草各五分 生地黃一錢,不用亦可

2用薑三片,葱白一根,水二鍾,煎一鍾熱服,以汗爲度,無汗再服。○汗原多,去蒼术,加白术一錢。○渴,加石膏一錢。熱甚,加柴胡、小梔各一錢。胸膈脹滿,加枳殼、桔梗各七分。

2 右:此前原有“○”,示意分隔省行。今已换行,故删。後同徑删。

升麻發表湯3

3 升麻發表湯:此方原書未出各藥劑量。

治冬月正傷寒,頭疼發熱,惡寒脊強,脉浮緊,無汗,爲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發汗。

麻黃 杏仁 桂枝 川芎 白芷 防風 甘草 羌活 升麻

右剉劑,生薑三片,葱白三根,豆豉一撮,水煎服。以被蓋出汗。

疏邪安表湯1

1 疏邪安表湯:此方原書未出各藥劑量。

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脉浮緩,自汗,爲表證。此足太陽2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2 陽:原作“隂”。膀胱經爲足太陽經,據上一條主治改。

桂枝 芍藥 防風 羌活 川芎 白术 甘草

右剉劑,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之氣,冬寒春溫,不問陰陽二證,及内外兩感風寒,腰脚疼痛,濕痹頭疼,咳嗽,并皆治之。

陳皮一錢 麻黃去節一錢 川芎 蘇葉 香附子 白芷 升麻 乾葛 赤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右水二鍾,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候服。○潮熱,加黃芩、柴胡。○咳嗽,加五味子、桔梗。○頭痛,加細辛、石膏。○心胸脹滿,加枳實、半夏。○飲食不進,加砂仁、白术。○嘔吐,加丁香、半夏。○鼻衄不止,加烏梅、山梔仁。○腹脹疼痛,加白术、炮薑。○冷氣痛,加良姜、玄胡索。○大便閉澀,加大黃、芒硝。○有痢,加枳殼、當歸、黃連。○泄瀉,加藿香、澤瀉。○疹毒,加人參、茯苓,去麻黃、香附子。

芎芷藿蘇散

治春秋因人事勞擾,飢飽失節,或解衣沐浴,觸冒風寒,致成内傷;挾外感頭疼,發熱嘔吐,眩悶,胸膈脹痛,惡食或鼻流清涕,咳嗽生痰,鼻塞聲重,并宜服一二劑,卽愈。仍忌葷腥三五日。

川芎 乾葛 蘇葉 半夏 蒼术麩炒 陳皮各一錢 白芷 藿香各八分 細辛五分,去葉 枳殼 桔梗各七分 甘草三分 淡豆豉八分,不用亦可

右用薑三片,葱白一根,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熱服。有汗不用葱白。○頭痛不止,加藁本八分。○嘔吐不止,加乾薑、砂仁炒,各七分。○發熱或潮熱不退,加黃芩、柴胡各一分。○胸膈脹悶,加山查、枳實各一錢。○發而汗不出,熱不退,加麻黃一錢五分、葱白二根。○咳嗽生痰,加杏仁、前胡、金沸花各八分、南五味五分。

加減藿香正氣散

治非時傷寒,頭疼憎寒,壯熱,痞悶,嘔吐,時行疫癘,山嵐瘴瘧,不服水土等症。

藿香一錢五分 白芷 川芎 蘇葉 半夏 蒼术各一錢 白术 白苓 陳皮 厚朴薑制,各八分 甘草三分

右用薑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雙解散1

1 雙解散:此方原書未出各藥劑量。

治四時傷寒、熱病及治飢飽勞役,内外諸邪所傳,發爲汗病,往來寒熱,癇痓驚悸等症。

防風 當歸 川芎 芎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麻黃 滑石 黃芩 桔梗 梔子 甘草芥 薄荷 石膏 白术

右生薑三片,葱白一根,煎服。自汗去麻黃,自利去硝、大黃。

不換金正氣散

治飲食内傷,勞役,四時感冒,頭疼,發熱惡寒,身體痛,潮熱往來,咳嗽痰逆,嘔噦惡心,及山嵐瘴氣,時用之以調理,最是王道之方。

蒼术米泔浸 陳皮去白,二錢 藿香一錢 半夏泡七次,一錢 甘草一錢 厚朴薑炒,二錢

右水二鍾,薑三片,葱白一根,煎七分,不時溫服。○頭痛,加川芎、白芷。○潮熱,加黃芩、柴胡。○口燥心煩,加乾葛、麥門冬。○冷瀉不止,加訶子、木香、豆蔻。○瘧疾,加檳榔、草果。○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桔梗。○喘急加蘇子、桑白皮。○身疼,加桂皮、芎藥、羌活。○感冒腹疼,加軍姜、官桂。○嘔逆,加丁香、砂仁。○小水不利,加茯苓、澤瀉。○氣塊,加枳實、檳榔。○胸脅膈脹滿,加枳實、砂仁。○痢疾,加黃連、枳殼。○足浮腫,加大腹皮、木瓜、五加皮。○熱極,大腑不通,加厚朴、大黃。

小柴胡湯清而和之也

治内傷外感,傷寒中風,半表半里,少陽經身熱惡寒,項強體疼,喘急痛,胸脅滿痛,嘔吐惡心,咳嗽,煩渴不止,寒熱往來,身面黃疸,小便不利,大便秘澀,或汗下後過經不解,餘熱不除,及婦人產後勞役發熱,身疼頭痛,男婦久咳成勞,或瘧疾,或時發熱,一切治之。

人參七分 半夏七分 黃芩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 甘草五分

右水二鍾、薑二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加山梔尤妙。○瘧疾,加烏梅、草果。○心下痞滿,加黃連、枳實。○勞熱,加茯苓、麥門冬、五味子。○口渴,加乾葛、麥冬門,或加石膏、知母。○心中飽滿,加桔梗、枳殼。○鼻衄,加蒲黃、山梔仁、茅根。○小便不利,加木通、猪苓、澤瀉。○大便不利,加大黃、枳殼。○咳嗽,加五味子、桔梗、杏仁。○五心熱,加前胡、地骨、麥門冬。○頭痛,加細辛、石膏。○喘嗽,加知母、貝母。○極熱過多,六脉洪數,加柴胡、乾葛。○内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加黃柏、黃連、梔子。○婦人產後,加當歸、牡丹皮。○痰多,加陳皮、貝母。○有癆的,加百合、赤芍藥、地骨皮、知母。

柴胡雙解散1

1 柴胡雙解散:此方原書未出各藥劑量。本書未出藥物劑量的方子較多,此後不再標注。凡無劑量,均爲原書未出。

治表證未罷,或寒熱嘔,口苦耳聾,脅痛,脉來弦數,此足少陽膽經受邪,屬半表半里之症。

柴胡 半夏 小參 黃芩 甘草 陳皮 芍藥

右用生薑、棗子煎。

加減小柴涼膈益元散

治傷寒發熱等證,極穩。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梔子 連翹 薄荷 滑石各等分

右用薑三片,煎服。

衝和靈寶飲

治兩感傷寒,或有頭痛,惡寒發熱,口燥舌乾,以陽先受病多者。

石膏 川芎 羌活 生黃 乾葛 白芷 甘草 細辛 柴胡 黃芩 防風

右用生薑三片,棗二枚,煎服。

六一順氣湯此方以代大小承氣、大柴胡等湯

治傷寒熱邪傳里,鼻乾不眠,大便結實,口燥咽乾,脉洪實者,及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1臍疼痛,脉沉有力。

1 繞:原作“遶”。同“繞”,據改。後同徑改。

柴胡 黃芩 赤芍 大黃 芒硝 厚朴 枳實 甘草

剉劑,水煎,臨服入鐵銹水三匙調服,取其鐵性沉重,最能墜熱開結故也。○如老弱之人或孕婦,去芒硝,加黃柏、梔子之類。○如下後餘熱未解,口渴煩燥,宜梔子、豆豉煎湯服。

加味調中飲

治食積類傷寒,頭痛,發熱惡寒,但身不痛爲異,輕則消化,重則吐下。

蒼术 白术 乾薑 草果 厚朴 黃連 山查 神麯 陳皮 枳實 甘草

右用生薑引,煎服。○如腹痛,加桃仁。○痛甚,加大黃。○實熱,去山查、神麯、草果、乾薑。

加減續命湯

治脚氣類傷寒,頭痛,身熱惡寒,肢節痛,便秘嘔逆,脚軟屈弱,不能轉動,切禁淋洗。

防風 麻黃 羌活 川芎 防己 桂枝 蒼术 白术 芍藥 甘草

右用薑、棗、燈草引,煎服。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畜熱於内,傳於陰毒,下肚1後熱未解,飲酒復劇,譫語,不得眠,及發諸瘡未退,一切熱毒、臓毒,并皆治之。

1 肚:此字疑衍。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各一錢

右水二鍾,煎八分,薑三片,棗一枚,不拘時候服。○煩渴,加麥門冬、乾葛。○汗多,加酸棗仁、黃芪。○小水不通,加木通、澤瀉。○頭痛,加天麻、芥穗2。○咽痛加玄參、桔梗。○大便秘甚,加大黃、朴硝。○心神不寧,加茯神、小草。○血虚加當歸、生地黃。○咳嗽加桔梗、桑白皮。○喘急加蘿蔔子、杏仁。○身表熱,加黃芩、柴胡。○痰中有紅,加山梔、牡丹皮。○咳嗽甚者,加瓜仁、杏仁、桔梗。

2 穗:原作“蕙”。無此藥名。《本草衍義》卷十九“假蘇”條:“假蘇,芥也,只用穗”,據改。

白虎湯

治傷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熱。若汗下吐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胸煩大渴,舌上乾燥,甚欲飲水,并自汗,不惡寒,反惡熱,大便不閉等症。

知母二錢 石膏四錢 甘草七分 粳米半合

右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虚煩燥熱,加人參、麥門冬。○口渴,加麥門冬、五味子、乾葛。○有汗,加黃芪、黃連。○血虚,加當歸、地黃。○臥不寧,加小草、酸棗仁。○小水不利,加澤瀉。○大便結燥,加桃仁。○午後發熱,加黃柏。○泄瀉,加木瓜、茯苓、白扁豆。○膈滿,加枳實、厚朴、白术。○惡心嘔噦,加半夏、生薑。○脚轉筋,加木瓜、吳茱萸。○有痰,加橘紅、貝母、神麯。

涼膈散

治傷寒之症,燥熱鬱結於内,心煩懊憹不得眠,臟腑積熱,煩渴頭昏,唇焦咽燥,目赤口瘡,咳唾稠粘,譫語狂妄,胸胃燥澀,便溺閉結,風熱壅滯,發斑驚風等證。

黃芩 梔子 連翹 薄荷 大黃 甘草 朴硝 淡竹葉

煎服。但此方有硝、黃,宜斟酌用之。

五苓散

治傷寒中暑,大汗後煩燥,不得眠,小便不利,微熱煩渴,及表里俱熱,飲水反吐,或攻表不解,當汗而反下之,利不止等症。

白术 茯苓 猪苓 澤瀉 官桂各等分

右剉劑,水煎服。○如小水不通,加竹葉。○但陽症煩燥不用桂。

茵陳湯

治傷寒溫熱在里,而成發黃之症。

茵陳一兩 大黃五錢 梔子十枚

右用水煎服,以利爲度。

桂苓甘露飲

治傷寒中暑、冒風、飲食,中外一切所傷傳受,濕熱内甚,頭痛,口乾吐瀉,煩渴不利,小便赤澀,大便急痛。

茯苓 澤瀉 甘草 石膏 寒水石 白术 桂枝 猪苓 滑石

右爲末。每用三錢,水調服,姜湯調尤妙。

消班青黛散

治傷寒發班,如疹子,大如綿紋,重甚則斑爛者,不可過汗,重令開泄,其或拂鬱氣短,大便熱燥。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咳嘔逆,便是發班之候。

青黛 黃連 甘草 石膏 知母 柴胡 玄參 人參 生地 山梔 犀角

右剉劑,加薑三片,棗二枚,水煎。出,入酒一匙服。○如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已經汗下,表里俱虚,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煩熱。

石膏二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右剉劑,用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溫服。

竹茹溫膽湯

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燥多痰,不眠者。

柴胡二錢 竹茹 桔梗 枳實麩炒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黃連 人參各五分 香附八分 甘草三分

右剉劑,薑、棗煎,溫服。

柴胡百合湯

治傷寒瘥後,昏沉發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等證。

柴胡 百合 人參 白茯苓 生地黃 知母 陳皮 甘草

右水煎。○如口渴,加天花粉。○胸中煩燥,加山梔仁。○飽悶,加枳殼。○嘔吐,加薑汁。○頭微痛,加羌活、川芎。○食復,加枳實、黃連。○大便實不解,加大黃。○虚煩,加竹茹、竹葉。○錯語沉吟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嗽喘,加杏仁。○驚悸血少,加當歸、茯神、遠志。○虚汗,加黃耆。○脾倦,加白术。○勞復,加葶藶、艾汁、烏梅。

竹葉麥門冬湯

治病後虚煩懊惱,口乾舌燥,坐臥不寧,小水不利,不可遽用涼熱之藥,宜此劑以清之。

竹葉三十片 麥門冬三錢 知母二錢 甘草一錢 山梔子一錢

右水鍾半,粳米一撮,煎七分,溫服。○煩渴,加石膏。○心虚不寧,加茯神。○虚弱甚,加人參。名化班湯。○血虚,加當歸。○有汗,加酸棗仁、五味子。○有痰,加陳皮、半夏。○咳嗽,加桔梗、桑白皮。○不思食,加白术、茯苓。○腹脹,加淡豆豉。○腹痛,加炒芍藥。○頭痛,加川芎、芥穗。○惡寒,加黃芪、桂枝。○潮熱,加柴胡、黃芩。○口渴,加天花粉。○五心煩熱,加地骨皮。○小水不利,加木通。

加味逍遙湯

治傷寒瘥後,血氣未平,因行房事而發者,名曰陰易。蓋常見,治遲則舌出數寸而死。

犀角 知母 柴胡 生地 滑石 黃連 甘草 人參 竹青

○腹痛,後下韭根。○右剉劑,煎服。○如陽物縮,腹痛,倍加黃連,臨服,入當陰處褲布,剪一塊燒灰,一錢,調服,以出汗爲效。再服以小水利,陰痛腫則愈矣。

益氣養神湯

治傷寒新瘥方起,勞動應事,或多言勞神,而微復發熱者,曰勞復。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白芍酒炒 知母 炒梔子 前胡 白茯神 陳皮各五分 升麻 甘草各二分半

右剉劑,用棗一枚,同煎服。

附 發散傷寒單方

凡遇傷寒,倉卒無藥,不問陰陽二症,只用生薑一兩,葱白十莖,好酒二大鍾,煎一大鍾,去渣熱服,被蓋周身,汗透卽解。勿令汗太過,忌大葷五七日。春秋依此本方,夏月薑葱減半,冬月倍用。若加黑豆二合炒,同薑、葱煎服,冬月尤妙。

一方

治傷寒初起,不問陰陽。用肥皂角一梃,燒令赤,爲末。以水五合和,頓服或以酒和服,亦可。

一方

治四時傷寒,及時氣潮熱。用棉花子炒熟,搗爲細末,每服一錢或錢半,溫酒調下,出汗。未傳經者,卽發散;已傳經者,卽輕。當汗不汗者,一服汗出卽愈。

一方

治傷寒初起,發熱頭痛。急用淡白水盡力飲之,俟頭上汗出卽解。不可便用汗下之藥,以致傳變多端也。

一方

治傷寒口齒不開。將生薑擦齒,三七三錢爲末,姜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