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河南经济基本运行情况分析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从河南省GDP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来看,近6年河南省经济总量呈现规模总量不断加大、增速平稳放缓的特点。2011~2016年,河南省GDP由26931.03亿元增加到40160.01亿元,规模扩大近一倍,实现历史性突破;增速由2011年11.9%的高位运行平稳回落至2016年的8.1%,但始终高于全国GDP增速,如图1-1所示。2016年河南省生产总值为40160.01亿元,较去年增长8.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全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经济增速则位居第9,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2%、8.0%、8.1%,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全省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286.30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90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818.27亿元,比上年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7∶47.4∶41.9。人均生产总值为42247元,比上年增长7.6%。需要说明的是,本节对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均使用可比价格核算。

图1-1 河南2011~2016年生产总值及增速

1.三大产业平稳发展

(1)农业产量稳中略降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生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如图1-2所示,2011~2015年,全省粮食产量实现了稳步攀升,尤其是2015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067.10万吨的历史高点。虽然2016年粮食总产量略有下降,但那是在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植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实现的,依然算得上成绩可喜。2016年河南省多策并举,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等方式不断强本固基、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全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为102861500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为54656600公顷,同比增长0.7%;玉米种植面积为3316860公顷,同比下降0.8%;棉花种植面积为1000000公顷,同比下降16.7%;油料种植面积为16247600公顷,同比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为17725300公顷,同比增长1.2%。此外,河南省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也在持续提高,全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玉米机收率达到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小麦机播率达到96%。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河南省畜牧业生产也总体保持稳定。河南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建设,促进饲料兽药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682.5万吨,比上年下降2.0%;禽蛋产量为422.5万吨,比上年增长3.0%,牛奶产量为326.80万吨,比上年下降4.5%。201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9858.82万千瓦,比上年下降15.8%;农用拖拉机数量为372.22万台,比上年下降2.0%。

(2)工业生产增速平稳

如图1-3所示,2011~2016年,河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但是相比前几年,2016年的降幅明显下降,并呈现出逐渐平稳的态势。这与2016年河南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分不开。河南省政府长短结合,综合施策,发展动力持续提升,新型制造模式逐步渗透,夯实了河南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有力支撑了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图1-2 河南2011~2016年粮食产量

图1-3 河南2011~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

2016年河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68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8.0%,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如图1-4所示,从走势看,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从2月的7.5%稳步回升,5月略有下降,自6月以来持续稳定在8.0%的增长水平,累计增速波动在0.3个百分点之内,当月增速波动在0.8个百分点之内,这意味着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呈现出阶段性筑底平稳、结构优化、效益回升的向好态势。

图1-4 河南2016年各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与累计增速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局网站。

此外,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也持续好转。2016年,在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全省以《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多措并举稳定工业经济运行,多方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如图1-5所示,2016年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657.65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利润总额5174.14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6.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标志着河南省工业整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河南工业大省的地位。如表1-1所示,全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667.09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7%,电子信息产业同比下降7.0%。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049.98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冶金工业同比增长28.1%,化学工业同比增长12.0%,能源工业同比下降29.9%。

图1-5 河南2016年各月累计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同比增速

表1-1 河南2016年规模以上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3)第三产业持续发力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以及新兴的工业大省,也一直致力于创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跻身于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的行列。如图1-6、图1-7所示,2011~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和贡献率不断攀升,第三产业已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16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已由2011年的32.1%上升到了41.9%,而第三产业贡献率与2011年相比,涨幅高达43.3%。初步核算,2016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818.27亿元,同比增长9.9%,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了5.7个、2.4个百分点,比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速高了1.8个百分点。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的增长率分别为10.5%、9.7%、10.1%,整体运行比较平稳。这主要得益于河南省的产业政策。近年来,河南省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紧密结合,突出新热点培育、新业态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极大地推进了服务业的增量提速,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1-6 河南2011~2016年三次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

图1-7 河南2011~2016年三次产业贡献率

2.“三驾马车”稳步前行

(1)投资需求稳中趋升

从投资规模与速度来看,近6年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总量不断加大、增速平稳放缓的特点。如图1-8所示,2011~2016年,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6932.15亿元增加到39753.93亿元,规模扩大超过一倍,实现历史性突破;投资增速由2011年26.9%的高位运行平稳回落至2016年的13.7%,但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全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9753.93亿元,总量居全国第3位,累计增长13.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6个百分点,增速连续5个月呈加快上涨趋势,居全国第6位。这主要得益于全省上下大力推进《河南省2016年“1816”投资促进计划实施方案》,积极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增加有效投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根据“十三五”规划,未来几年河南省将在交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十大领域,集中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并加快“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的构建,投资需求后劲依然充足。

图1-8 河南2011~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消费需求总体平稳

图1-9、图1-10显示,2011~2016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攀升,总量不断扩大。虽然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增速持续下降,但是近3年来逐步呈现出平稳放缓的特点。2016年全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培育消费新业态,重点推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家政消费六大新兴消费领域,全年消费需求整体平稳。初步核算,201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18.35亿元,累计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高于全国水平1.5个百分点;全年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率分别为11.5%、11.5%、11.7%,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从全年分月同比增长速度来看,除个别月份外,社会消费品零售也基本上保持着逐月小幅上升的态势,消费势头整体良好。

图1-9 河南2011~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图1-10 河南2011~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3)对外贸易回暖向好

近年来,面对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褪去的大趋势,河南省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布局的有利地位,加快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千方百计稳定外贸增长,努力实现优进优出,使河南省进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由图1-11可知,2011~2016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增长了一倍多,尤其是2012年,增幅高达57.4%,此外2015年的增幅也较为可观。虽然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增速的波动幅度相对比较大,但是整体呈现稳中向好,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态势。如表1-2所示,全省2016年实现进出口总额为4714.7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增速高出全国增速3.5个百分点,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国排名第10位,比2015年上升一个位次,首次跨入全国前10。其中出口总额为2835.34亿元,比上年增长5.7%;进口总额为1879.35亿元,比上年下降1.8%。

此外,从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外商投资企业仍为河南省外贸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已逐渐发展成为河南省外贸增长的新引擎。2016年,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为32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外贸总额的69.6%;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1035.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外贸总额的22.0%。其中,富士康所属企业进出口额为3171.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7.3%。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独占外贸进出口鳌头,成为河南外贸的支柱产业。另外,生鲜进口业务增长迅猛成为河南省外贸发展的一大亮点。2016年,郑州海关共监管进口生鲜货物1.7万吨,比上年增长2.1倍;货值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货物品种新增64种,共计115种。其中,智利水果包机进口业务增长尤为迅速,占全国空运进口智利水果约70%的市场份额。

图1-11 河南2011~2016年进出口总额

表1-2 河南2016年进出口总额及增速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悄然发力,河南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品层次不断提升,经济增长新动力不断积聚,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发展,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河南省把持续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点,同时为了加快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载体功能,实施了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中原金融产业园一期、郑州新区金融智谷、嵩山文化旅游综合体、郑东新区白沙商业中心、思源养老养生健康产业园等约1400个项目。通过大力发展业态先进、支撑未来的高成长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引领消费的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构建充分融入产业经济各领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服务业的高增长和新提升,服务业经济占比和贡献持续提高。首先,它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6818.27亿元,同比增长9.9%,高于GDP增速1.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1.9%,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9.3%,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其次,它还是促进全省投资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全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1%,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8.6%,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8.8%。同时,它还是就业创业的主渠道。全省服务业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的85.4%,新登记服务业市场主体占全部新登记企业的86.2%,约2/3的城镇新增就业、近1/2的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都集中在第三产业。此外,2016年河南省把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围绕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河南省着力推动服务业“两区”服务功能,培育星级以上“两区”35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集群8个。2016年,“两区”以占全省0.2%的面积贡献了全省9.1%的投资增长,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渠道。

2.工业结构升级调整

全省积极推动制造业强省战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2011~2016年,河南省持续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全面启动技改提升工程和工业强基工程,工业结构持续调整升级,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首先,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占比提高,工业发展持续向中高端迈进。201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增速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4.7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6.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4.2%,分别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8个和6.2个百分点。其次,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向质量更优、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调整,转型升级的成效显现。全省铝工业中铝型材、铝板材、铝带材、铝箔材产量分别增长31.3%、14.1%、23.8%、17.9%,而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分别下降6.2%、4.7%;玻璃工业中钢化玻璃、中空玻璃产量分别增长51.1%、12.5%,而平板玻璃产量下降5.0%。最后,新动能成长势头较快,节能降耗形势良好。为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全省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2016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0.98%,降幅持续扩大。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38.0%,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30.7%,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增长30.0%,新能源汽车增长29.1%,风力发电增长26.7%,智能手机增长8.6%。

3.投资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拉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投资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原城市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获得批准,战略叠加效应日益增强;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保等短板领域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领域投资潜能仍然巨大,支撑河南省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仍然较多。从需求结构来看,2016年全省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省服务业投资增长17.1%,分别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速3.4个、8.2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48.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9.4%,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3.6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的25.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同时,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全省限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中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49.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7.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2.0%,均远高于限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此外,新业态也在蓬勃发展。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7.8%,高于全省投资34.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增长55.7%,营业利润合计增长57.1%。1~11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增长49.9%,营业利润合计增长74.0%,税收合计增长57.4%。

4.城乡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城镇化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城镇布局的持续优化,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郑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等,标志着河南省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乡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首先,河南省积极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推动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郑州、漯河、南阳以及巩义、兰考、汝州、新蔡等地政府均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本地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拓宽了落户通道,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2016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5%,较上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实现了城镇化的稳步提升。其次,为了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河南省还带动“三山一滩”贫困群众搬迁,实施深石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县城、小城镇或产业集聚区附近建设集中安置区,完成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9.7万人。此外,河南省还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积极推动国家级试点城市试点方案的落地实施,督促洛阳、濮阳、兰考、长垣、新郑、禹州6个国家试点城市城镇化工作的推进。此外,在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方面,河南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施垃圾处理和公厕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与扩容、排水排涝和雨污分流、管道燃气延伸等工程。通过改进城市管理,启动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提升县级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了城市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民生大局保持稳定

惠民生、增福祉始终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近年来,河南省不断致力于解决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的执政大计,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确保了全省民生大局的持续稳定。

1.城乡收入继续增长

2016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43.08元,比上年增长7.7%,是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7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232.92元,较去年同期人均增加1657.31元,是全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的81.0%,比上年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96.74元,是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94.6%,比上年增长7.8%。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2,比上年缩小1%。在全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265.5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69.50元,增长5.3%,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5.6%,仍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贡献率第2位的则是转移性净收入,为3777.91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56.28元,增长13.7%,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4.6%。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惠民政策释放红利,如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的增长,河南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的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提高。贡献率第3位的是居民家庭得到的人均财产性净收入,为1142.3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4.37元,增长21.8%,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5.5%。最后是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为4257.29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88.17元,增长4.6%,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4.3%。其中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为人均2002.23元,比上年增长1.0%;第二产业经营净收入为人均266.27元,比上年增长7.5%;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为人均1988.8元,比上年增长8.1%。

2.稳岗就业战略成效显著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任务艰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不断增多的复杂局势,河南省实施了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保持了全省就业大局的基本稳定,为全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增就业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5.10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5.1%,较上年增长0.7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保持在140万人以上,占全国新增就业人口的1/10,不仅保持了河南省就业局势的稳定,也为全国就业大局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二是特殊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失业人员再就业48.0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7.2%;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1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9.9%。同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低于年初确定的4.5%的控制目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76万人。三是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大众创业掀起新高潮,全省各类孵化基地达230个,省级创业创新平台达125个,国家级平台24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就业的带动效用显现。通过实施《2016年河南省助力大众创业专项工作方案》,全省参与创业培训25.32万人,帮助14.7万人实现创业,带动43.5万人就业,占城镇新增就业的30%。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全面启动,当年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15.52万人,增幅为25.6%,吸纳了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城镇其他人员就业129.37万人。

3.民生保障支出继续增加

2016年,河南省全年财政民生支出为5784.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7.6%,其中投入重点民生实事资金为1319.9亿元。首先,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2016年,河南省筹措专项扶贫资金41亿元,比去年增长37%,支持实施了一批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统筹整合53个贫困县各级财政涉农资金131亿元,注入扶贫搬迁公司资本金28.6亿元,足额保障扶贫搬迁需求。其次,教育依然是重头支出。2015年全省财政教育事业支出为1348.3亿元,同比增长6.1%。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加大了支持力度。再次,努力做到“病有所医,住有所居”。2015年全省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引导医院提升医疗水平,财政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为775.9亿元,同比增长8.1%。全省住房保障支出为266.3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棚户区改造融资516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36.9万套,有力改善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最后,进一步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补助标准。其中,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不低于240元、132元;农村五保对象年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不低于4000元、3000元。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

2016年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月度同比涨幅见图1-12。分城乡看,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2.0%。七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中,食品烟酒上涨3.2%,衣着上涨0.7%,居住上涨2.2%,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2%,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4%,医疗保健上涨2.8%。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0.1%,畜肉上涨12.8%,蛋类下降4.4%,鲜菜上涨11.3%。

图1-12 河南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涨幅

前文从经济增速、结构调整、民生发展三个方面对河南省2011~2016年,尤其是2016年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虽然面对需求不足、外部因素与自身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问题交织叠加共同作用的复杂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领导下,河南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打好“四张牌”,扎实开展“三大攻坚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抢占制高点、稳控风险点,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尽管个别经济指标增速略有下降,但是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基本完成,一些指标甚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总体来看,全省经济依然表现出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成功实现了“换挡不失速、增质不失效”的目标,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