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汉室兴衰,在此一举,慎之!

华西医院的病房内。

诸葛尘正在收拾东西,连带着将那“七星灯座”一并装到了包里。

这副架势,大有一股子“全身而退”的味道。

黄华有点懵。

“你这啥情况啊?那老头找到了?”

“没有!”诸葛尘收拾包裹的动作不减,顺口回话。

如此模样让黄华更好奇了,“没找到那你收拾东西干嘛?还有这七星灯座,不是要抵押在医院么?最后算下来是多少钱呢?五万?六万?还有…你刚刚去哪?找你半天了…”

黄华的话就宛若连珠炮似的…

倒是他一股脑抛出这么多的问题,诸葛尘不知道该先解释哪一个了。

稍稍定了定神儿,理了理,然后回道:“方才去医院院长办公室,我把所有情况讲给他听…”

“然后他就放你走了?”

“怎么可能。”诸葛尘苦笑一声,接着说道:“他说那老人是我送来的,医药费必定是要我出,但考虑到我还是个学生,也考虑到这七星灯是祖传下来的,他提出个折中的法子。”

“什么法子?”

“就当是给医院打工还债吧!”诸葛尘吁出口气,多少有些如释重负,“这段时间有一个考察团要来华西医院,特地提到了想去三国时期斜谷的地方看一看…院长就让我也去,当是替这考察团讲解一番历史脉络…”

“历史脉络…”黄华凝着眼,“虽说你就是学这个专业,平素也接了不少旅行团,可…斜谷有啥好看的?考察团的话…不应该参观成都的武侯祠、锦里古街?再不济,也得是雅安市的孟获城?或者昭烈庙、三义庙、三国文化陈列室么?”

诚如成都文旅宣传的:

——走进千年武侯祠,拜三国圣地,忆蜀汉英雄。

黄华提及的这些都是地方甄选…

耳熟能详,鼎鼎大名。

偏偏斜谷,这个又被称做斜峪关的地方,在古代或许是道通巴蜀,地接西京,兵家必争之地,可现在…那边冷门的很,极少有旅客会游览于此。

诸葛尘不忘继续解释。

“好像是其中有一个专家姓魏,家里族谱显示,祖辈是蜀汉的征西大将军魏延,而斜谷口是魏延的丧命之地,为了追忆先人也好,为了别的目的也罢,是他提出逛这斜峪关的…”

魏延?

当这个名字传出,黄华一怔。

这名字在诸葛八卦村算是耳熟能详,经常谈起的…

却还是第一次听到魏延有后人,他忍不住感慨道:“这魏延…不是在斜谷口被杨仪激将,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最终被身后副将马岱一刀削去首级?他竟也有后…”

“魏延怎么就没有后人了?野史里有一种比较野的说法,说魏延的妻子名唤张宁,小字魅娘,是太平道首领、大贤良师张角的女儿…当然,这说法比较野,可百度去搜一下,也是这么写…呃…当然,这些不重要!”

“听院长说,考察团里这位教授,在药学领域可谓是家喻户晓,自称是魏延的四十七代传人…功成名就后四方走访,想要为先祖平反…多半,便是基于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斜谷,打算好好考察他那先祖的魂归之所吧?”

黄华那转动的眼珠子一定,“那你…打算怎么讲?魏延最后不是顶着叛贼的头衔么?历史记载的也能平反?”

“能吧…”提到这般学术的话题,诸葛尘语气都变得一丝不苟了起来,“这一段历史,演绎与正史记载的是有些区别的。”

“演绎中记载的是我那诸葛先祖留下一计,先祖授意马岱趁魏延高喊时削去他头颅,可正史中记载的就扑朔迷离了,只说杨仪阵前怒骂魏延的军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这话一出,魏延的副将、兵勇们尽知错在魏延,立刻做鸟兽散,只有魏延孤家寡人的逃到了汉中!”

“然后才是马岱追上了他…并且斩了他!相传…三族都惨遭诛灭,不过现在看来…如果这位鼎鼎大名的药学教授真是魏延后人,那想来…诛灭的三族中,就一定有漏网之鱼——”

“不是…”黄华听了一大堆,可哪里有最关切问题的答案,“我问的是你怎么给魏延平反…”

“你想啊!”诸葛尘不假思索的解释道,“按照正史记载的,魏延众叛亲离…却是从斜谷逃往汉中,他没有选择向北投奔魏国,享受荣华,这么看…他是有些缺乏自知之明,也是有些异想天开,但他却一定是个忠汉之人!忠汉之人…又怎么会是逆贼呢?”

“我想…这些,我有必要替先祖向这些专家们讲清楚!”

“我想,倘若那时…斜谷之地,我那先祖没死的话,他必定也不会放弃这么一个忠汉之人——”

说着说着,诸葛尘感觉他自己个突然就变得伟光正了起来。

当然,解释、平反都是其次。

他去斜谷,最主要的动机与目的是还债…

唉!

那是绕不开那挨千刀的老道士啊!

急行通往斜谷的山道上,魏延的兵马就驻扎于此。

此时已是夜静更阑,但营垒中的蜀军兵士,大多睡不着…

要知道,昨日他们接到消息:

——丞相陨落了!

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伤感,魏延发出的军令已经下达,斜谷口急行,烧毁栈道,破釜沉舟,继续北伐。

要知道,丞相遗计与蜀军主力西归的命令已经传遍整个三军,可这种时候,上将军魏延却是做出了与诸葛丞相截然不同的决定。

北伐…

他还要继续北伐——

正是因此,这里所有的蜀军兵士都睡不着,局势的急转直下…仿佛为每一个人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真的要自相残杀么?

“唉,唉…”

叹息声在军营中时不时的涌出。

同样叹息的还有这里的副将马岱,他独自一人坐在军帐中,没有点亮烛火,做出一副已经入睡的模样,甚至连帐外看守的门外都没有…

只是,他又怎么可能睡得着呢?

“丞相,丞相…”

那紧握的手掌终于松开,黑暗中看不清楚,原来他的手心中握着一个锦囊。

这便是诸葛亮留给他的锦囊。

锦囊的外面有八个字:

——伯瞻亲启,临危方开。

内容则是一小段话。

伯瞻如晤:

「观文长(魏延)性矜傲,久有异志。若吾身故,彼必不服军令,或生变乱。」

「汝当谨记,若延举兵逆行,则诛之。汉室兴衰,在此一举。慎之!慎之!」

「亮·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