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冀州袁府思并州

幽州科举的喧嚣如潮水般渐渐退去,幽州城在经历了这场人才选拔的盛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袁熙在刺史府内,召集了荀彧、陈群等一众文臣,围绕着科举入选人员的任命展开了深入的商讨。

“诸位,此次科举,我幽州选拔出众多优秀人才,如何合理任用,关乎我幽州未来发展。”袁熙目光扫过众人,神色认真。

荀彧微微颔首,展开手中的名单,说道:“主公,依我之见,赵铭、孙逸、周宏、吴语、郑霖,还有张宇、李明、王辉、刘阳、陈风、赵凯、孙悦、王强、李华、张宁、刘畅、陈宇、赵阳、王雪,此二十五人,可任职各地县丞。他们虽有才学,但初入仕途,赴任前需进行系统培训,方能更好地施展才能。”

袁熙点头赞同:“此事便由荀彧先生与陈群先生负责,为期一个月的任职培训,要让他们熟悉政务流程,知晓为官之道。”

陈群应道:“主公放心,我等定会竭尽全力。”

“阎柔,素有贤能之名,且久居北方,对乌桓等地风土人情颇为熟稔。今将其安排至乌桓任职,为辛毗副手,协助治理乌桓事务。辛毗虽有谋略,但初入乌桓,诸多事宜尚需熟悉,阎柔可凭借自身人脉与经验,助力辛毗迅速稳定局势,使我军在乌桓之地的治理得以顺畅推行,亦能更好地为我袁氏霸业添砖加瓦。”袁熙有条不紊地继续说道。

“至于牵招、司马朗、崔琰、鲁肃、顾雍等人,皆身负大才,足以担当郡守重任。鲁肃素有谋略,心怀大志,任命其为辽西郡守,必能治理有方,稳固一方。司马朗品性端方,治政经验颇丰,可任代郡太守,定能将代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崔琰为人刚正,声名远扬,任广宁郡守,可使广宁上下一心。顾雍沉稳干练,善于理政,担任上谷郡守,必能使上谷繁荣发展。牵招勇略兼备,任命为范阳国郡守,可守护范阳一方安宁。魏延武艺高强,军事才能出众,令其出任北平郡守,凭借其军事天赋,发挥所长,保边疆安稳,以抵御外敌侵扰,稳固我冀州之边陲。”

“再者,甘宁英勇善战、熟谙水战,可任命其为将,着手组建幽州海军,初始编制设定为一万人,以此大力加强我幽州水上力量,掌控江河湖海之优势。陈到武艺高强、作战果敢,可担任颜良副将,辅助颜良行军作战;李通亦是一员猛将,能为张郃副将,助力张郃冲锋陷阵。还有王猛、张勇等二十位,皆是在武举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偏将,可依据各军所需,合理分配至各处,全面充实我军战力,提升各军整体实力。”袁熙坐在主位,神色沉稳,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人事任命。话语掷地有声,尽显其作为一军主帅的果敢与谋略。众人听闻,纷纷抱拳领命,声如洪钟,满是对袁熙命令的坚决执行与奔赴战场的昂扬斗志。

随着科举选拔尘埃落定,幽州大地之上,新任命的官吏们怀揣着一展宏图的抱负,奔赴各自的岗位。从繁华的州城到偏远的乡野,政令如春风化雨,润泽四方。学府内书声琅琅,工坊中炉火熊熊,农田里禾苗茁壮,幽州在有条不紊的秩序下,稳稳踏上平稳发展的正轨。

而在冀州,邺城的袁府之中,气氛却凝重而炽热。雕梁画栋的议事厅内,灯火通明,袁绍高坐主位,身姿挺拔,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一众文武大臣。文臣们身着宽袍大袖,手持笏板,神色凝重;武将们身披铠甲,腰悬利刃,英气逼人。袁绍清了清嗓子,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打破了厅内的寂静:“诸位,今幽州已初定,吾等需谋下一步大计,一场关乎我冀州乃至天下局势的重大行动,势在必行!”

袁绍身着华服,身姿笔挺地端坐在主位之上,头戴的玉冠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散发着冷冽的光泽。他那鹰隼般的目光,仿若实质,威严且锐利地缓缓扫视着下方众人。厅堂之中,一众谋士武将垂首而立,大气都不敢出。袁绍清了清嗓子,声音雄浑有力,在宽敞的厅堂内回荡:“自我军挥师北上,历经数载苦战,终攻灭公孙瓒,其麾下诸多部将皆纳降于我。且刘虞旧部亦纷纷来投,如今我冀州之地,兵强马壮,粮草丰足,实力大增。当下,我决意谋取并州,以图大业,诸位不妨各抒己见,可有何良策献上?”

攻灭公孙瓒后,袁绍对麾下武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鞠义因在战场上表现卓越,尤其是大破公孙瓒时立下赫赫战功,加之袁熙的大力推荐,深受袁绍器重。袁绍将先登死士扩编至一万人,任命鞠义为统领,田楷为副将。这支先登死士,皆为精锐中的精锐,作战时悍不畏死,往往能在战场上撕开敌军防线,成为袁绍手中的一把利刃。

黄忠,箭术超群,在军中素有威名。袁绍令其扩编一万神射手,田豫为副将。黄忠所率的神射手部队,能在远距离对敌军造成重大杀伤,无论是攻城还是野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袁绍的军事力量增添了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

朱灵作战勇猛且心思缜密,袁绍任命他为主将,鲜于辅为副将。鲜于辅久居边地,熟悉塞外军情,二人搭配相得益彰。他们统领的部队,将在未来的战事中承担重要任务,可作为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打击敌军。

淳于琼作战经验丰富,袁绍以他为主将,鲜于银为副将。鲜于银弓马娴熟,二人率领的军队,在战场上能灵活应对各种局势,或正面强攻,或侧翼包抄,都是极为得力的战斗力量。

韩猛素有悍将之名,齐周擅于调度,袁绍安排韩猛为主将,齐周为副将。他们所率的部队,以勇猛和高效的调度能力著称,在战场上可迅速突破敌军防线,打乱敌军部署。

袁谭作为袁绍之子,袁绍对其寄予厚望,任命他为主将,严纲、单经、邹丹、魏攸辅助。严纲武艺高强,单经足智多谋,邹丹作战果敢,魏攸深通谋略,四人辅助袁谭,统领一万五千步骑。这支部队,不仅是袁绍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更是对袁谭的一种历练,期望他能在战场上积累经验,提升军事才能。

沮授和郭嘉经过一番谋划,定下了攻略并州的部署。冀州方面,由鞠义、黄忠各率一万精兵,会同袁谭所部,共计三万五千人,作为主攻力量,从冀州腹地挥师西进,直逼并州边境。而幽州这边,袁绍也下令抽调五万精锐骑兵,组成一支奇兵,准备长途奔袭并州,意图从侧翼给予并州军致命一击。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足见袁绍对并州之地志在必得。

戏志才微微眯起双眼,神色专注,继而补充道:“我军若要挥师并州,情报工作必须先行。需派遣得力密探,深入并州各地,详细查探守军兵力部署,具体到各城池、关隘驻兵几何,是精锐士卒还是普通兵勇;粮草储备亦不可忽视,摸清其粮草囤积之所,知晓储量多寡、存储状况,有无霉变、损耗等情。如此,方能依据详实情报,制定出更为精准、契合实际的作战计划,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许攸微微眯起双眼,那对狡黠的眼珠在眼眶中滴溜溜一转,恰似暗夜中寻得猎物踪迹的狡黠狐貍,刹那间,一条绝妙之计已在其心底悄然谋算成型。只见他身姿矫健,向前疾跨一步,整了整衣袖,而后恭恭敬敬地拱手向袁绍说道:“主公,近来我方密探广撒耳目,多方打探,终得一关键情报。并州之地,乍看仿若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实则内里暗流涌动,绝非铁板一块。其麾下将领,因利益分配不均,明争暗斗者有之;因战略理念大相径庭,龃龉不合者亦不在少数,彼此间隙早生。依在下之见,我等可于军中精挑细选一批机敏过人、巧舌如簧之士,令其携带重金,乔装打扮后悄然潜入并州。入并州境内,他们便设法结交其军中握有实权、举足轻重的关键将领,以丰厚财利相诱惑,用精妙言辞相蛊惑,暗中施行离间之计。长此以往,定能令并州将领彼此猜忌、离心离德,进而扰乱其军心。待并州内部乱作一团、自乱阵脚之时,我军再果断挥师西进,届时,必能事半功倍,一举攻克并州。”言罢,许攸微微抬头,目光中透着自信,静候袁绍回应。

郭图、逢纪、荀谌、辛评等人见许攸献策完毕,亦纷纷不甘示弱,各自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发表自己对攻占并州的独到见解,或言内应之策,或陈后勤之备,你一言我一语,皆为袁绍攻占并州出谋划策,一时间,袁府议事厅内众人各抒己见,热闹非凡。

袁绍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缓缓抬手轻抚胡须,微微点头,神色凝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须臾,他抬眸,目光如炬,缓缓开口道:“诸位所言极是。我军当下确实兵强马壮,士气正盛,然行军打仗,最忌骄躁,切不可掉以轻心。此次欲取并州,乃重大战略之举,单靠我冀州军,恐难稳操胜券,需与幽州协同作战,两路并进,方可确保万无一失。”言罢,袁绍猛地挺直腰背,声音陡然提高,尽显决断之态:“传我命令,即刻挑选军中精锐骑手,快马加鞭前往幽州。务必面见袁熙,告知他,让其亲率幽州军精锐,从侧翼出兵,直逼并州边境。如此,便能有效牵制并州守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为我冀州军正面进攻创造良机。”袁绍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有力,仿佛已预见胜利在望。

“诺!”众人齐声应道。

当晚,袁府内灯火通明,宛如白昼。袁绍麾下一众智谋之士齐聚一堂,皆面色凝重,围绕着攻占并州这一宏图大计,全身心投入到完善计划的讨论之中。他们展开大幅舆图,以竹签标记,细细推演行军路线,或言从壶关直插并州腹地最为便捷,却需提防沿途险峻关隘的伏兵;或主张绕道西河,虽路途迂远,却可避开敌军锋芒,徐徐图之。谈及作战策略,有人力主速战速决,凭借冀州精锐之师的勇猛,一鼓作气冲破并州防线;亦有人建议稳扎稳打,先以骚扰战术疲惫敌军,再寻机决战。在后勤保障方面,众人更是分毫必究,从粮草征集、运输路线的规划,到兵器甲胄的打造、修缮,无一遗漏。这场谋划,绝非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关乎冀州与并州两地的命运走向,胜负之间,不仅决定着城池的归属、百姓的生死,更将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掀起惊涛骇浪,改变各方势力的微妙平衡。与此同时,远在幽州的袁熙,在接到袁绍加急传来的命令后,正眉头紧锁,踱步于军帐之内,思索着该如何妥善部署幽州军,协同冀州主力,合力拿下并州。是派遣轻骑先行,为大军探路扰敌,还是以重装步兵为主力,正面强攻?一切都仿若被浓重的迷雾所笼罩,充满了未知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