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甄英莲·菱花空对雪澌澌(2)平生遭际实堪伤

  • 红楼密码
  • 洪思
  • 1701字
  • 2025-04-01 08:25:49

再看她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脂批在此有点评:却是咏菱妙句。这是说菱藕、荷藕都长在水中,相互盘错,“根并荷花一茎香”是在喻香菱,又是在说朱由榔为华夏正裔。

“平生遭际实堪伤”是感叹香菱命运多舛,又是在感叹永历帝一生颠沛流离。

小说中香菱原名甄英莲,五岁时被拐子拐走,改名香菱,十一岁时拐子把香菱卖给公子冯渊,还未过门就又被拐子偷卖给薛蟠,冯渊与薛蟠争执中被薛蟠命人打死。

香菱这段经历,其实就是隐写永历朝的历史。永历政权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路奔逃的瞿式耜时代;软禁幽居的孙可望时代;君臣相依的李定国时代。

这段情节中的拐子就是孙可望,香菱被拐走时五岁,永历帝投靠孙可望被软禁,发生在永历五年(1651)。

冯渊就是李定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李定国作为南明历史上最重要的将领,绝不可能在《红楼梦》中只投影为冯渊这么个小角色,必然会是大观园中的一个绝佳女子。

冯渊只是为了概括永历朝历史,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第四十二回宝钗语),为便于叙事而创造出的小角色。

小说中冯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但看到香菱后一改素日作风、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女子。这就是以“酷爱男风,最厌女子”喻李定国是起义军将领,与朱明政权本为宿敌。“一改素日作风”、“立誓再不交结男子”喻大西军一改推翻明朝的目标,归附永历,反以匡扶明室为己任。“不再娶第二个女子”则是说李定国与永历帝相遇后便忠心不二、至死不渝。

小说中拐子把香菱买给冯渊,是以冯渊迎娶香菱喻李定国解救朱由榔。拐子又将香菱卖给薛蟠,象征孙可望投降满清,将西南的军政机密和盘托出,无异于出卖了南明。

冯渊被薛蟠打死,象征李定国最终败于清军,含恨而终。

拐子将香菱卖给冯渊和薛蟠时香菱十一岁,孙可望与李定国决裂、孙可望投降清军发在永历十一年(1657)。

香菱的年龄是这样推算的:门子细说香菱来历时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冯渊的下人说:“小人告了一年的状“,所以此时香菱的年龄在十一二岁间。

小说中冯渊“人品风流”,李定国战绩辉煌,有战神之喻,而且他仪表堂堂,据记载“身高八尺、眉目修阔、躯干洪伟,举动有仪度”,他性情仁厚,在军中“独以宽慈著”。

继续解析香菱的判词: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就是两个“土”,两土一木就是“桂”。这里的“桂”在小说里指夏金桂,真实历史指吴三桂。小说中香菱被夏金桂一步步逼死,真实历史是朱由榔死于吴三桂之手。

很明显夏金桂是影射吴三桂。

夏金桂的“夏”是中国的泛称,“金”代表满清,“夏”是本姓,但小说中都呼其小名“金桂”,就是说本属华夏后入满清的吴三桂。

宝玉眼中的金桂“举止形容也不怪厉,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的人”,现实中吴三桂其人仪表堂堂,是北京上流社会知名的帅哥,又能征善战,他麾下的关宁铁骑代表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最强战力。

小说中夏金桂把薛家搅得鸡犬不宁,夏金桂“大撒泼性,拾头打滚,寻死觅活,昼则刀剪,夜则绳索,无所不闹”,薛蟠“亦无别法,惟日夜悔恨不该娶这搅家星罢了”。

薛家代表满清,历史上吴三桂于1673年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叛乱,福建的藩王耿精忠、广东的藩王尚之信等纷纷响应,这就是“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涉及半个中国,云、贵、川、陕、闽、赣、两广、两湖都牵涉其中,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称帝,国号大周。直到1681年,历时八年清廷才平息三藩之乱,给满清统治造成极大混乱。

“香魂返故乡”一事,笔者看到《滇粹》一则记载,颇令人唏嘘,记录于此:

吴三桂俘获永历时,一开始很倨傲,见到永历只是作了个揖。永历问你是谁?吴三桂竟不敢答,再问,伏地不能起。又问了数次,才答出名字。

永历问:你不是汉人吗?你不是大明臣子吗?为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如此?你的良心何在?

吴三桂伏地如死人不敢开口。

永历又说:我已经完了,我本北京人,想拜祭十二陵后再死,你能帮我实现吗?

吴三桂说:我可以做到。

永历让他离开,吴三桂伏地不能起来,左右之人扶他出来,面如死灰、汗流浃背。从此不敢再见永历。

后来吴三桂将永历欲返北京之事奏报清廷,清廷恐路途遥远,途中生变,便要求吴三桂就地处决。最后吴三桂在昆明用弓弦将永历勒死,以全其尸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