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代儒学专经与“经学”名称的出现
到了汉代,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汉代文献中,在提到《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种文献时,会在后面加一个“经”字,这种情况在先秦时期是没有的。我们来看汉代的文献:
1.称“诗经”的材料有《史记·儒林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当然,汉代称“诗经”的材料并不止此一例。
2.称“尚书经”的材料有《汉书·杨胡朱梅云传》:“吴章治《尚书经》,为博士。”
3.称“易经”的材料有《汉书·魏相丙吉传》:魏相“明《易经》,有师法”。
4.称“春秋经”的材料有《汉书》中引用“《春秋经》曰”云云,不止一次。
5.称“礼经”的材料有《白虎通义》引用“《礼经》曰”云云。
由上述材料可知,《诗》《书》《礼》《易》《春秋》在汉代都被加上了“经”字。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文化自汉代始进入了一个尊“经”的时代。
本来,《诗》《书》《礼》《易》《春秋》在汉代皆被加“经”字,皆被确立为经,这是毫无疑义的。前面我们提到,有某位权威学者竟在书稿中称“《尚书》这部经只有宋代才成经典”,这显然是不准确的。
下面我们再讨论“经学”一词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经学”二字不见于先秦文献,最早见于汉代文献。现代学者大都认为“经学”二字最早见于《汉书·倪宽传》,其中讲到倪宽见汉武帝,“语经学,上说(悦)之”。其实,这种意见有待商榷。《汉书·贾邹枚路传》记载邹阳语:“邹鲁守经学。”邹阳是汉景帝时人,比倪宽要早。从邹阳到倪宽,相距时代不远。我们可以推断,此一时期,“经学”已经成为一个常用词。其内涵特指儒家的经典之学。经学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干。后世虽然有佛学、道教的经典之学,但佛学、道教的经典之学并没有被纳入“经学”的概念之中。这一点我们必须再三强调,以避免历史错置的误会。
在中国学术史中,经学是一个专有名称,它是关于“中华元典”及其衍生经典的学问。“元典”谓最初的典籍,特指《诗》 《书》 《礼》《易》《春秋》五经。“衍生经典”是从“元典”衍生出来的,如由《春秋》衍生出“三传”,由《礼经》衍生出“三礼”;后来又有所谓“四小经”,即《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这些书加在一起,组合成后世所说的“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