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陈辩借人,盛大表演

“陈将军,这次真是多亏了您啊。”元宝藏站在战场上,伸手捋了捋沾着尘土的胡须,眯眼笑道。

陈辩嘴角微扬,露出一个浅淡的笑容,抱拳道:“贼寇已剿了大半,那陈某便打算告辞了。”

“陈将军如此急?”元宝藏眉头一皱,略显吃惊地微微前倾身子,显然对陈辩的话感到有些意外。

陈辩长叹一声,目光投向远方:“陛下征辽在即,时间紧迫,此事陈某可不敢耽搁了。”

陈辩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眉宇间隐约可见一丝忧虑。

元宝藏缓缓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艳羡。在元宝藏眼中能随军征伐高句丽,绝对是莫大的荣耀了。

煌煌天师一至,高句丽必定望风而降。

依杨广的性格,不说加官进爵,随征将领的赏赐也肯定少不了多少。

“陈郎将今后但有吩咐,还请直说,只要元某做得到的,元某定当在所不辞。”元宝藏突然双手抱拳,郑重其事地躬身行礼,语气诚恳。

陈辩听到这话,眉头一挑,目光微动,缓缓点头。

他并未立即客套推辞,而是深深看了元宝藏一眼。

片刻后,陈辩方才开口道:“陈某,还真有一事,想请元兄帮忙。”陈辩的声音平静得听不出情绪。

元宝藏明显一怔,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

他没想到陈辩会如此直截了当,但转念一想,陈辩这样的坦率反而让他放心了些。

“陈兄,请讲。”元宝藏赶忙道。

“陈某想借一个人。”陈辩的目光缓缓移向站在一旁的魏徵。

魏徵嘴角含笑,从容地抚了抚衣袖,显然对这个发展早有预料。

“这……”元宝藏的视线在两人之间来回游移,话到嘴边突然顿住。

他看到魏徵淡定的神情和陈辩期待的目光,顿时明白了什么。

元宝藏苦笑着摇了摇头,大手一挥:“玄成兄不过是在我这做客,还未入我帐下。”

元宝藏转向魏徵,脸上的笑容带着几分无奈:“此事,由玄成兄自行决断即可。”

元宝藏的声音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不过元宝藏是有自知之明的,魏徵是他的朋友,他自然不能阻止魏徵的选择。

元宝藏想清这些,如释重负般地笑了笑,看着元宝藏。

魏徵整了整衣冠,郑重地向元宝藏深施一礼:“多谢元兄这段时间的招待了。”

魏徵的动作一丝不苟,眼帘低垂着,掩去了他眼中的复杂情绪。

陈辩凝视着眼前二人,目光深邃。

他微微颔首,思绪却已飘向远方。

魏徵这人在隋末时算得上是数易其主。

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

但魏徵却有个难得的品性。

就是在谁的帐下,就为谁专心做事。

就像一柄利剑,握在谁手中就为谁斩敌。

不过从经历来看,魏徵虽六易其主,不过大多是被迫的,并非主动的。

他只是在默默履行臣子该做的事情。

远处传来战马的嘶鸣,打断了陈辩的思绪。

他抬眼望去,只见魏徵正从容地整理行装,动作不疾不徐,已和徐瘦虎、罗士信等人一同上马。

陈辩忽然觉得,在这乱世之中,似乎像魏徵这般人物反倒活得最为通透。

或许吧。

……

陈辩一行人快马加鞭,马蹄踏起滚滚烟尘,沿着官道疾驰回燕郡。

待集结完人马,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调转方向,朝着涿郡进发。

一路上,陈辩的眉头始终紧锁。

他原以为时间紧迫。

毕竟途经涿郡时,杨广讨伐高句丽的诏书已经颁布。

金漆诏书在城门口熠熠生辉,已经引得不少百姓议论纷纷。

可直到陈辩再次回到涿郡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担心多余了。

此次征伐高句丽,仅仅战兵就有一百一十三万之巨,号称二百万。

除此之外,运输物资的民夫更是无数。

光是这些,杨广还嫌不够。

又特意下诏拆毁寺庙,强令僧尼还俗,将这些和尚们也赶上了前线,也充作工役。

这一命令和他几年前广建佛寺的措施,又是大大相悖。

这种动员程度,放眼古代,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三十万精兵就够了……”陈辩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如潮水般涌动的人海,喃喃自语。

按陈辩的想法,如今大隋国力还算得上强盛。

对付高句丽这种撑死了也就十万战兵的国家,完全只需三十万大军,再派遣几员上将。

这绝对是足够的了。

眼下这百万大军所需的粮草辎重,光是想象就让陈辩头皮发麻。

要知道三十万大军和百万大军所耗费的辎重粮草可不是简单的乘法,而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这些甚至还不包括对民生的破坏。

想到这里,陈辩就是不住地摇了摇头。

他觉得杨广似乎是将此次征辽当做了一个盛大的仪式。

一个在四方蛮夷面前展示实力的表演,而不是一场战争。

要不然,杨广也不至于带上这么多番邦蛮夷和乐队。

到了涿郡之后,陈辩更笃定了这个想法。

杨广将一百多万大军分为二十四路大军,规定好了每一路大军的行军路线,又刻意安排了二十四路大军分进合击的阵势。

其实,这些在陈辩眼中都还是正常的,毕竟一百多万大军不可能乌泱泱地同时出发。

可让陈辩觉得离谱的是,杨广竟将这二十四路军的进攻路线,堂而皇之地在讨贼檄文中公布出来了。

如此一来,高句丽在开战前就已经获悉了隋军的所有部署。

而让陈辩觉得更可怕的原因是,杨广规定了每一路大军出发的时间和距离。

每路大军出发必须间隔一日,每路军队间必须相隔四十里。

按这个时间来算,不包括行军时间,光是全部大军、辎重部队出发,就要花上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而且大军首尾之间的间隔足足有千里之遥……

他望着正在陆续出发的第五路大军,忽然想起一个可怕的比喻。

这就像把一条千里长的巨蟒赶进战场,却又指望它能灵活作战。

这又如何指挥得了?

……

城楼下,一队乐工正在排练凯旋的乐章,悠扬的丝竹声与战马的嘶鸣交织在一起。

此刻的陈辩,似乎已经有一点明白了。

他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这场“表演”的结局。

即便是兵仙韩信重生,面对这样一支首尾不能相顾的庞然大物,恐怕也只能望而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