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

秦文公是秦史发展进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君主。在确定“西垂”的政治重心地位之后,向东发展,逾陇山,至于“汧渭之会”。秦人长期在西汉水上游和渭水上游活动,经慎重考虑,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抉择中确定往河渭方向开拓。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秦文公在关中平原西部确立了行政中心,进行祠祀建设,经营信仰秩序。《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

文公元年,居西垂宫。

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

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十年,初为鄜畤,用三牢。

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十九年,得陈宝。

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

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谥为竫公。竫公之长子为太子,是文公孙也。

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为宁公。[4]

在“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暤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一云”[5]之后,秦文公又“初为鄜畤”,“得陈宝”,以及“伐南山大梓,丰大特”,都有充实信仰世界,建立祠祀体系的性质。后者有体现向秦岭以南发展的试探。“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显示出国土与国民控制的新进展。

“法初有三族之罪”,说明了司法体制方面对周制及东方传统的认同。

这位执政五十年的秦公,将秦史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除了“伐戎”军事成功之外,文化建设方面功绩的突出表现,即:

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金德建在他的学术专著《司马迁所见书考》中有《〈秦记〉考征》一文。其中写道:“开始写作《秦记》便在这一年。秦文公十三年是公元前七五三年,比较《春秋》的记事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还要早三十多年。”[6]也就是说,秦人正式记录史事,甚至早于《春秋》。

当然,《春秋》撰述,前有基础。《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案:闵因《叙》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具有其文。’”又说“据鲁史”。亦说“据百二十国宝书,以为《春秋》”,“依百二十国史,以为《春秋》”。[7]只是我们无从得知孔子“依百二十国史,以为《春秋》”,“百二十国史”中,是否包括秦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