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多数中国读者而言,南高加索地区神秘又陌生。除了偶尔因地区热点事件而见诸媒体新闻报道外,这一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很少让人们产生深刻印象。在涉足南高加索地区之前,我所了解的也仅限于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相关的粗浅的常识: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米高扬是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的巴库是苏联石油之都,三个国家都是苏联加盟共和国。

2018年初,我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数据库”的南高加索地区子课题负责人,由此开始尝试进行一些学术探索。2019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支持下,我应邀赴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出席由埃里温国立大学(Yerevan State University)、“中国—欧亚战略研究中心”(“China-Eurasia”Council for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Research,Foundation)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与欧亚地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与当地高校和智库商讨开展合作交流。实地探访这个古老、独特又极为迷人的南高加索国家,一种难以名状的异域风情总是萦绕在心里。亚美尼亚随处都体现着欧亚文明的交融,从环境、建筑、人们的外貌和饮食,到交谈中流露出的价值观念,既有欧洲的影子,又有苏俄的烙印,还有中东、西亚的特质,它们表面上形态迥异,彼此矛盾甚至冲突,实际上却在亚美尼亚都能和谐共存,时刻给人带来恍若隔世的难忘体验。在回国的飞机上,向下望着绵延雄浑的高加索山脉,我坚定了在南高加索地区研究领域继续求索的决心和信心。

此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断了我与欧亚地区学术同仁的线下交流,但是我们的学术沟通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密切。我所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与“中国—欧亚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研讨会、第三届“当代中国与欧亚地区”论坛以及庆祝中国与亚美尼亚建交30周年研讨会等多个国际会议,合作出版了两本专著,分别是China and Eurasia:Rethinking Cooperation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Era of Changing World Order(中文译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欧亚地区合作与矛盾的再思考》,2021年由Routledge 全球发行)与China and Eurasian Powers in a Multipolar World Order 2.0:Security,Economy and Cyberspace(中文译名《多极世界秩序2.0时代的中国与亚欧大陆:安全、经济和网络空间》,2023年由Routledge 全球发行),都取得了较好的国际反响。202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国—欧亚战略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将为推动中国与南高加索地区的学术与人文交流创造新的历史机遇。

本书得到了来自中国和欧亚地区(尤其是南高加索)学界的大力支持。在此,由衷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领导、老师与研究生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由衷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欧亚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许勤华教授的提携与鼓励;由衷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吕萍、徐坡岭和苏畅等业界资深专家的宝贵建议与所提供的丰富的学术资源;由衷感谢亚美尼亚“中国—欧亚战略研究中心”创始人、主任麦哈尔·萨哈基扬(Mher Sahakyan)博士及其家人的支持、鼓励和帮助;由衷感谢我指导的亚美尼亚籍研究生那斯雅(Araksya Nersisyan)和中国籍研究生潘诗姮的协助;由衷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宝贵建议、支持与帮助。由于个人能力、时间和条件所限,本书还存在诸多纰漏,恳请同行和读者谅解并不吝批评。

郑云天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