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文前
前言
第一编 新夷夏之辨研究
作为话语的文化与作为生命的实践
一 “当代文化”和“现实文化”作为实践着的接受主体
二 除为理性所界定外,实践或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本能冲动或物质行为
学术一定要“中国”吗?
汉学主义及其争议
中西文论的普遍与特殊之辨
一
二
三
文化算不了什么
一 “文化”是不断变化的特殊性
二 “文化”是物质生产和人的需求的产物
三 结论:文化星丛
“神学”视角:作为中西文化对话的一种基础
一 “神学”视角:超越“中西之争”
二 “神学”视角:“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
三 “神学”视角:作为有效的“他者”
新时代中国自信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一 当下对世界文学的若干理解
二 世界文学问题辨析
三 新时代的中国自信与世界文学
四 结语
对话而非对抗:斯皮瓦克的全球观及其理论特征分析
一 全球化中潜在的“帝国主义公理”
二 “新区域研究”与“星球性”计划
三 本质性与非本质性并存的理论特征
四 结语
全球“对话主义”中的文化生产与输出
一 《琅琊榜》代表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希望
二 文化生产与输出应遵循全球“对话主义”原则
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中国戏曲理论中西之争的演进与出路
一
二
三
第二编 日常生活研究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一 民间文学的内在时间
二 过去的并没有过去
三 叙事的当前化与当下性
四 什么是当下性中的“未来”?
五 民间文学向“未”来开放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
一 文艺学的扩张还是美学(文艺美学)的扩张?
二 “批判主义”的迷误
三 文艺学“扩界”后的思考
论日常生活哲学语境中的墨子思想
一 以“日常生活”结构“墨子十论”的依据
二 墨子十论思想的新结构及由此而来的意涵
“刚性之美”与审美文化反思
一 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的本根
二 刚性之美对传统美学的建构
三 刚性之美的文化反思性价值
四 全球化视域中的刚性之美
文学功用之从审美到娱乐再到“堕落”
一 现象列举:中国古代文学“堕落”书写之个例概览
二 思想探源:儒、道、墨思想观念中对于“堕落”的制衡和超越探析
三 有关文学“堕落”之维的小结和反思
个人故事,超个人意义
一 “不安的同伴”
二 “决裂”的文本
三 “你们看见了我”
四 “受伤却敏感的社会触角”
第三编 媒介文化研究
文艺理论的“媒介”发现与艾布拉姆斯文学要素说的当代延展
一
二
三
数字文化的哲学
一 数字化时代个人主义的衰落:从一神论到多神论
二 数字化时代的“部落”回归
三 关于中国网络生态的思考
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
一 康德启蒙的延宕
二 康德启蒙的困境
三 麦克卢汉的启蒙
四 结语
大数据文化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一 大数据文化的中国风格
二 大数据文化的中国气派
三 大数据文化的中国特色
新关系与新观念
一 新的崛起
二 新的关系
三 新的观念
作为话语的抵抗:网络时代流行词解读
一 虚拟社会与虚拟主体
二 个例:“屌丝”文化现象
三 作为话语的抵抗
“感知操练”:论麦克卢汉的文艺媒介学思想
一 媒介感知理论与作为“感知操练”的文艺
二 “媒介史观”与文艺形态变革
三 从“后视镜”到“反环境”:陌生化诗学的新发展
艺术生产问题:一种断代考察
一
二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议题
马克思历史主体观的辩证旨趣
一
二
三
存在论哲学的两个向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自由观比较研究
一 思维原点:什么是“人”?
二 价值取向:何为“自由”?
三 理论后果:如何自由?
实践反思:马克思表达“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
一 “实践反思”的对象
二 “实践反思”的本质
三 “实践反思”的逻辑
分工:透析现代生活的棱镜
一 揭示现代生活个体化的悖论
二 展现现代生活资本技术化的本质运行逻辑
三 勘定现代生活走向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道路
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世界的三个维度
一 当前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质疑
二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
三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
四 马克思生产实践的生态意蕴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更新时间:2025-04-29 17: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