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环境志:理论、方法与实践
- 周琼主编
- 2496字
- 2025-02-19 19:16:05
四 结语
口述史与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二者之间互补互益的差异使反思性知识与批判性知识可以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检讨并对历史事实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反思及批判过去的历史,其实都是为了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之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积极的作用,即“以史为鉴”。现代社会具有碎片化、不连续性等特征,这都会影响人们切近历史事实。如吉登斯所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大量我们还无法完全理解的事件纠缠着,这些事件基本上都还处在我们的控制之外。为了分析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仅仅发明一些诸如后现代性和其他新术语是不够的。”[36]面对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不同的事实层面而说出不同的意见,会使人变得更谨慎,更加能够保持一种敏锐的证伪意识。以口头材料为基础的口述史和以文献材料为基础的历史可以互补互益,而根本不是互不相能、互相颠倒的。针对复调叙事,巴赫金曾指出,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某种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声音之间具有对话性。[37]口述史注重口头叙事材料,激励普通民众发出声音,这使得多声部的复调历史的形成具有了可能性。
口述史在巨人般站立在那里的文献历史面前还是稚童。但这稚童是可能成长为与巨人比肩的充满生命力的青年的。人们可以通过口述史的成长而迫使自己去反省文献历史,从而也在面对口述史存在的诸多问题时感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口述史是可以通过借鉴民族志研究的多种方法去更加切近历史的真实的,从而使真实性获得更大的保障,进而使审视历史与现实的多元视角能够被接受,也会促使多声部的复调历史能够真正出现。事实上,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也在不断重写,对那些史料的重新解读也在不断进行。这些重写是历史的必然,是现实的要求。口述史的书写也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当这两种历史书写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而相互砥砺的时候,这些书写就有可能更加切近历史事实,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历史、对世界的更加多方位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1] 作者简介:郑佳佳,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讲师,博士;马翀炜,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二卷),唐家龙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75—976页。
[3] 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4] 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史林》2000年第3期。
[5] 王天红:《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5期。
[6] 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7] 该观点作者为里奇。王铭铭、王尧等学者在介绍口述史时都提及了里奇所著《大家来做口述历史》(Doing Oral History)一书。牛津大学出版社先后于1994年、2003年以及2014年发行出版了该书的第一版至第三版,可见该书在介绍口述史意涵之外,在口述史的研究设计、访谈的实施等系列实际操作指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台湾历史学者王芝芝将该书译为汉语,台湾远流出版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当代中国出版社分别于1997年、2006年翻译出版该译本。参见Donald A. Ritchie.,Doing Oral History,Oxford Press,2014。
[8] 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9] 程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0]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组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栾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6页。
[12]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栾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6页。
[13] [美]彼得·德鲁克:《社会的管理》,徐大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4]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4页。
[15]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5页。
[16]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1页。
[17] [加]黛博拉·库克:《阿多诺:关键概念》,唐文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
[18] [德]霍克海默、[德]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1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17页。
[20] 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史林》2000年第3期。
[21] 王尧:《文学口述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初探》,《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
[22] 杨正文:《历史叙述与书写的“可表述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3] 秦汉:《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24]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3页。
[25] 钟瑞华、赵旭峰:《民族国家叙事与复线历史之争》,《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2期;韦磊:《杜赞奇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中复线历史范式的内涵》,《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26]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6页。
[27] 秦汉:《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28]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1页。
[29] 左玉河:《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30] 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31] 马翀炜、覃丽赢:《复数位:独龙族“开昌瓦”节日研究及方法论启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32]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6辑)哈尼阿培聪坡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3] 马翀炜:《作为敞开多元生活世界方法的民族志》,《思想战线》2014年第6期。
[34]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5] 马翀炜:《作为敞开多元生活世界方法的民族志》,《思想战线》2014年第6期。
[36]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37] [美]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