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环境志:理论、方法与实践
- 周琼主编
- 642字
- 2025-02-19 19:16:05
基于学科交叉视角的环境志研究方法探析
唐中林 文传浩[1]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0)
摘要:环境志是口述史与环境史的有机结合,是环境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新手段,其发展和研究离不开口述史料的支撑。如何围绕特定环境问题,精准、高效开展口述史料收集,并规范史料收集的科学性及准确性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地方环境变迁状况,本研究基于对环境志的理论辨析,基于学科交叉视角,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视角出发,从不同学科维度及视域情景下对环境志的研究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环境志;口述史;环境史;学科交叉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呈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生态环境形势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同时,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提升为“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实现统筹则离不开对过往人与自然交互行为、过程、关系的梳理及认知。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下的地方环境治理及保护,更离不开对地方环境变迁、环境史的研究及思考。作为环境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环境志是在环境史研究实践中不断与口述史相交互而产生的,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及理论价值,当前正处于理论、研究方法及应用探索阶段。本文将结合学科交叉视角,围绕环境志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