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争霸,凉茶的感性时代
人成熟后要走性感路线,产品成熟后要走感性路线。
凉茶与可乐一样,都起源于民间郎中的草药配方,一开始都强调其神奇疗效。但是,随着市场份额越做越大,就必须刻意弱化它的药物属性。
凉茶是一种高度同质化的商品,无论外观还是口感。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早已预言,在日渐趋同化的市场环境中,人们对商品内在的娱乐需求将日渐成为消费购买的主要理由之一。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为产品注入娱乐元素,就会如虎添翼。
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脑要么进入理性抉择模式,要么进入感性选择模式。当你强调你的产品具有健康功效的时候,顾客大脑就开始比较、权衡、批判。人只有在娱乐的时候才会放弃对健康的执着:含不含尼古丁,含不含糖,含不含咖啡因,含不含酒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爽!
作为一款含糖的饮料,强调快乐与产品的关联,要比强调健康与产品的关联更能促进购买。
凉茶进化论
一个凉茶品牌,想做成像可口可乐那样的产品,还需要“做减法”,要经历三级火箭式的品牌蜕变:治上火的灵药→预防上火的饮料→解渴助兴的饮料。正所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凉茶,英文名字为“herb tea”,字面意思为草药茶。你可以说它是茶,也可以说它是汤药。
无论“中医黑”还是“中医粉”,都不待见凉茶。比如打假斗士方舟子,他就言之凿凿地认为,夏枯草是一种有毒物质。
凉茶成为时下流行的饮料,虽然受益于中医文化,但真正的中医爱好者对凉茶的态度却更为谨慎。因为他们讲究辨证施治,在他们的理念里,上火分为实火、虚火、肝火、胃火等。比如让一个胃寒的人喝凉茶,这简直是庸医滥用虎狼药。
类似“夏枯草事件”这样的危机,只是个间歇性发作的隐患,未来仍会发作。
但健康不健康并不是关键。就像可口可乐做的那样,忘掉健康,强调娱乐,别再哪壶不开提哪壶。
产品有周期,广告须应季
长期以来,凉茶仅是属于岭南一隅的区域性饮料。在广东,有大大小小上千个凉茶品牌。然而,凉茶又是一种高度同质化的产品。最初,整个凉茶行业的定位都是“治上火”。就连王老吉凉茶的“品牌故事”里,也一直说它曾经是对抗瘟疫、包治百病的灵药。
比如,广东有个凉茶品牌,叫“下火王”,这品牌本身就是一个定位,它锁定的目标是一个“利基市场”,也就是一个小众市场——那些上火已经很明显的人来喝。没有上火困扰的人是不敢轻易尝试的。
也许北方人不知道凉茶为何物,但肯定知道上火的概念,更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所以,凉茶如果想成为一种大众饮料,必须在宣传上淡化它作为药的风险,强调它作为茶的“普适性”。
凉茶,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它是一种可以清火的饮料了。从产品周期来说,它已经走过了产品介绍期。如果想占领更多的“喉咙份额”,就不能再执着于它的药用属性,否则就可能引起逆反,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
作为凉茶跟风者,百事可乐推出过“草本乐”品牌的凉茶,可口可乐推出了“健康工房”品牌的凉茶饮料,但效果均不理想。王老吉凉茶的绿盒包装,更能给消费者一种“草本”的暗示,但它却不如“红罐”销量广。药效,对销售的推动作用很有限,而红色,本来就代表了一种吉庆的娱乐氛围,所以更畅销。
娱乐场景,即兴饮料
凉茶究竟是药还是茶,这不重要,关键是厂家要在消费者脑海中建立什么样的关联。
“怕上火,喝王老吉”虽然不是严格的定位,但在市场初期确实起到了培育市场的作用。但要图谋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应该考虑换个口号了。
就像可乐这种饮料,最初也是当作一种神经滋补药来卖的,最初的广告口号也不外乎“醒脑就喝可口可乐”之类。但随着市场越做越大,可口可乐如果想卖到全球,则必须改变这种宣传。
如今,提起可乐两个字,消费者最直接的联想是什么?当然是那些代言可乐广告的体育和娱乐明星吧。
王老吉赞助的央视娱乐节目《开门大吉》,也正是强化吉庆这一意境。
加多宝和王老吉闹分家期间,正赶上这个电视选秀节目的热潮。
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当时作为一档没有经过市场考验的节目,当很多企业还在踌躇是否应该赞助时,加多宝果断以6000万元就拿下了《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冠名权。网上还有一种传闻,说加多宝为了一定要拿下这个冠名权,花费远远不止6000万,足见这次冠名是一次超值的投资。
后来,《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收视率遥遥领先,加多宝品牌也迅速蹿红。加多宝赞助《中国好声音》,搭上了娱乐营销这班快车,可谓福大命大。
加多宝、王老吉不约而同在娱乐营销上押重金。在加多宝续签《中国好声音》之时,王老吉也续签了央视的《开门大吉》。可以预见,在以后的热门娱乐节目的冠名权争夺战中,一定少不了加多宝和王老吉的身影。
在娱乐争霸赛中,加多宝扳回一局。